双向赋能,引领TGCT国际协作
中美腱鞘巨细胞瘤(TGCT)患者交流会暨顾问委员会于8月24日成功在沪召开,本次会议汇聚中美患者组织领袖、顶尖骨肿瘤专家及国内患者家庭,聚焦前沿诊疗进展与药物可及性挑战,分享国际患者组织成功经验。旨在搭建跨洋对话平台,推动诊疗共识,赋能患者社群,为加速中国TGCT诊疗规范与药物可及注入全新动力,让关爱跨越国界,让希望照亮前行之路。
蔻德罕见病中心(CORD)经过多年的深耕,不仅在中国罕见病领域发挥了关键作用,其积累的本土化实践、患者组织赋能模式以及多方协同的经验,也具备了向国际患者组织输出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美国TGCT等患者组织的成熟经验,对于TGCT这一单病种的组织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组织化、专业化发展路径。蔻德罕见病中心推动此次中美TGCT交流,具有双向赋能的重要意义。
主办方致辞
黄如方:蔻德罕见病中心(CORD)创始人&主任、瑞鸥公益基金会联合创始人&秘书长
黄如方在致辞中,深情回顾了自己17年来投身中国罕见病事业的初心与历程。他领导的蔻德罕见病中心(CORD)15年来已服务超100个罕见病社群,核心使命是凝聚散落各地的患者,发出统一而有力的声音推动诊疗可及与药物可及。
他强调,此次中美TGCT交流会是一个重要起点,标志着蔻德将把多年积累的患者组织赋能经验、多方资源对接能力和倡导模式,快速复制到TGCT领域,助力该群体少走弯路。而最终目标是让每个TGCT患者家庭获得及时诊断、科学治疗、可负担药物,免受歧视,回归正常生活,而这需要所有患者家庭团结觉醒,共同为自己争取应有的权益。
嘉宾致辞
Sara Rothschild:美国Life Raft患者组织执行主任
Sara分享了其23年来通过患者驱动的研究、教育和全球倡议的三大核心策略,提升罕见病患者生存质量的经验。该组织建立了完善的基础设施,提供一对一支持、患者社群和疾病登记系统,并成功将胃肠道间质瘤的成熟模式拓展至TGCT等疾病领域。她强调罕见病社群的共性大于差异,并通过将患者置于核心位置、善用社交媒体传播患者故事等策略,实现了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与跨病种赋能。
erri Stewart:默克医药健康全球政府及公共事务负责人;Emilie Charlot:默克全球TGCT上市负责人、副总裁
默克公司代表Terri Stewart与Emilie Charlot共同表达了企业对TGCT患者群体的长期承诺。拥有357年历史的默克医药以创新为使命,强调患者洞察是研发的关键驱动力。全球团队正与中国本地团队紧密协作,加速TGCT治疗方案在中国的上市进程。企业承诺不仅提供药物,更将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通过与患者组织深度合作,切实帮助中国患者减轻疾病负担,改善生活质量。默克期待继续与各方携手,共同推进TGCT诊疗领域的发展。
TGCT的治疗策略与现实挑战
沈宇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肿瘤科主任医师
沈宇辉以医学人文视角切入,强调消除医患信息差与认知差是医疗的核心价值观,深度解析TGCT诊疗逻辑。他指出,TGCT虽分为病理上的“局限型”与“弥漫型”,但临床中需区分“关节内/外”——关节外弥漫型肿瘤多可完整切除,关节内因需保留滑膜以维持关节滑动功能,复发率较高,而核心原因是“手术未切净”,外科医生需以“耐心精细操作”降低复发风险。
沈宇辉肯定手术仍是主流治疗手段,尤其对于关节破坏性病变,但需警惕肿瘤“播种式复发”;他不支持将放疗作为首选方案,而是建立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和信息透明化体系,以患者最小代价获得最优治疗为终极目标,最终实现“愿世人安宁”的医学愿景。
医患面对面
沈宇辉在交流环节的现场探讨了罕见病共存、肌肉康复等复杂案例,传递出“以患者生活质量为中心,科学权衡治疗获益与风险”的核心理念。他指出:针对术后复发高风险患者,颈胸椎等高风险区域复发应优先考虑药物治疗,避免二次手术及放疗损伤;对于无症状患者,明确“定期MRI监测+生活方式调整”优先级,强调“避免关节损伤”比限制运动更重要;同时,建议建立多学科会诊(MDT)体系,通过专家协作降低诊疗风险。
美国TGCT项目经验分享TGCT
Sydney Stern:TGCT国际组织腱鞘巨细胞瘤项目主任
Sydney 以一位兼具患者与研究者双重身份的TGCT组织发起人,分享了自己多年推动组织发展的成功经验。她回顾了自己从11岁起出现症状,在随后的多年中,她经历了频繁的误诊和多次手术治疗,病情一度进展至无法独立行走的严重阶段。出于对患者群体困境的深切体会,她积极参与国际患者组织建设,推动全球诊疗共识形成,并促进多项临床研究开展。目前,该组织已覆盖52个国家,凝聚了3000多名会员,致力于提升TGCT的全球认知与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支持与希望。
她参与推动制定了全球范围的TGCT诊疗共识,发起并促进多项针对该疾病的临床研究及真实世界数据收集项目,显著提升了医学界对TGCT的认知水平和诊疗标准化程度。她强调,跨国协作与患者社区的集体行动是提升TGCT诊疗水平和药物可及性的关键力量,呼吁医疗界、研究者与患者组织加强合作,共同为患者创造更充满希望的未来。
腱鞘巨细胞瘤TGCT关爱之家工作汇报TGCT
丁心怡:蔻德罕见病中心患者社群支持部项目经理
丁心怡在大会上介绍了全国首个TGCT关爱之家建设进展——已完成核心骨干组建、专家诊疗地图搭建、多场医患交流会组织、新媒体科普矩阵设立,并联动美国TGCT组织;后续计划深化医患交流、加强公众教育,推动诊疗共识普及与政策进步。
圆桌讨论
加速药物可及与患者关怀的中国路径TGCT
李林国、邹燕、聂亚坤、黄如方、沈宇辉、Sara Rothschild、Sydney Stern、Terri Stewart(从左至右排序)
在李林国主持下,黄如方、Sara Rothschild、Sydney Stern、Terri Stewart、沈宇辉及患者组织核心小组成员聂亚坤、邹燕围绕“加速药物可及与患者关怀的中国路径”展开圆桌讨论。
美国患者组织代表Sara Rothschild与Sydney Stern强调需扩大药物选择范围,并通过患者数据共享加速研发;沈宇辉呼吁建立透明化信息机制,推动医患共识;黄如方提出将推动中国TGCT诊疗共识与快速诊疗网络建设;患者代表聂亚坤、邹燕分享诊疗痛点,凸显康复意识与精准医疗的重要性;默克代表Terri Stewart承诺持续投入创新研发。各方一致认为,需通过患者组织联动医疗、产业及政策力量,共同提升TGCT诊疗可及性与生活质量。
中国TGCT患者组织揭牌仪式TGCT
会议同期为“中国TGCT关爱之家”进行了揭牌仪式,这标志着中国患者群体进入有组织、有方向的新发展阶段,共同推进“病有所医、药有所保”的目标实现。
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从病因到治疗,我们该知道什么TGCT
徐海荣: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主任医师
徐海荣在报告中就疾病认知、治疗方案到未来方向展开系统解读,指出手术仍是弥漫型TGCT唯一根治手段,但面临高复发率及关节功能损伤挑战。未来将通过“药物+手术”联合模式,推动疾病向慢病管理转型、实现肿瘤控制与生活质量平衡。
医患面对面TGCT
在交流环节,徐海荣与患者及家属围绕诊疗方案选择、药物可及性及术后康复等核心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现场交流气氛热烈,患者踊跃提问,问题涵盖手术方式比较、药物疗效与安全性、复发应对策略及特殊人群治疗考量等多方面。徐海荣结合临床实践与最新进展,逐一作出细致专业的解答,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诊疗指导。
TGCT赋能工作坊:从个体觉醒到共同行动TGCT
TGCT赋能工作坊核心目的是打破TGCT患者因疾病罕见导致的孤立状态、构建从情感支持到行动转化的完整赋能体系,同时梳理社群价值、凝聚抗病合力,推动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转向“主动参与诊疗决策”。
本次工作坊通过卡片拼图游戏分组,聚焦诊疗支持、药物可及、心理关怀等核心需求,以破冰行动促进患者间深度交流与经验分享;同时在现场收集患者社群未满足的最急迫需求,以明确后续行动方向;而后通过播放国内外患者组织推动疾病进展的案例,展现患者主导变革的力量。
美国患者组织的行动策略与经验TGCT
Sydney Stern:TGCT国际组织腱鞘巨细胞瘤项目主任
美国患者组织代表Sydney Stern分享了自家的行动策略与经验,提出加强医生教育、提高基层对TGCT的认知减少误诊、建立专家名录提升诊疗可及性,助力患者获取准确信息与诊疗资源;倡导多利益相关方合作,包括政策倡导、医保谈判与患者援助计划,实现“患者发声-数据共享-政策改变”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关怀。
闭幕寄语TGCT
黄如方:蔻德罕见病中心(CORD)创始人&主任、瑞鸥公益基金会联合创始人&秘书长
大会最后,黄如方作闭幕总结,感谢所有参会方的付出与支持,并向患者传递核心理念:疾病并非个人过错,需学会与病共存;面对诊疗、经济、生活等挑战,患者自身是争取权益的核心力量,唯有团结协作才能推动药物上市、医保覆盖与社会关注;呼吁更多患者加入 TGCT 患者组织,共同推动 “让每个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的目标。
本次中美TGCT患者交流会既是国际智慧的碰撞,也是患者力量的凝聚——从“中国TGCT患者组织”揭牌筑牢共同体,到赋能工作坊梳理需求、明确行动路径,每一步都朝着更好的满足患者需求迈进。未来,各方将以此次会议为起点,持续深化协作,推动诊疗共识落地、药物可及加速,让更多TGCT患者实现“与病共存、向阳生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