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是诊疗挑战较大的疾病领域,也是全球共同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罕见病防治工作,指导各有关部门和方面加强罕见病研究、诊疗和药品研发供应,完善罕见病医疗保障体系。
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新增13种罕见病用药。截至目前,已有90余种罕见病用药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落地是决定目录调整工作成效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与往年相比,今年《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4年)〉的通知》用较多篇幅对配备使用、新药推介、管理监督等提出了要求。通知还要求积极支持“惠民保”等商业健康保险根据目录设计新产品或者更新赔付范围,与基本医保补充结合,切实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负担。
随着我国罕见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多,各方对于相关药物的需求愈发急切。而这些患者中,儿童占比达到一半。据统计,2018年至2022年,我国累计批准了43种罕见病治疗药物,涵盖23种罕见病;2023年,国家药监局批准了45个罕见病用药品种,其中18个具有儿童适应症。
虽然国内“孤儿药”的研发在品种覆盖面、技术路径和上市效率等方面均有所提升,但相比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近年来,国家药监局已出台多项优先审评政策,但“孤儿药”的审批机制、超说明书用药规范等还需进一步完善。
“孤儿药”是药品领域的“困难户”,其研发供应亟需制度保障。只有当审批绿色通道真正提速,税收优惠落到实处,支付体系形成合力,企业才敢于投入真金白银,科研人员才能心无旁骛攻关。
7月1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
《措施》统筹推动创新药研发。组织实施创新药物研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聚焦重大传染病、高发重大慢性病、儿童用药、罕见病等重点领域,推动药物研发相关任务落地实施并完善多部门联动的支持机制。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作用,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支持医药企业、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开展以创新药研发为导向的科研攻关。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越来越多的罕见病患者能够有药可用、用得起药,希望不“罕见”,生命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