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满月脸”背后的故事:库欣综合征的真相与希望
发布时间:2025/04/08

导 语

每年的4月8日是国际库欣关爱日(Cushing’s Awareness Day),意在纪念“神经外科之父”哈维·库欣(Harvey Cushing)在医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同时呼吁全社会关注库欣综合征患者群体。

 

库欣综合征(Cushing syndrome,CS),又称皮质醇增多症,是一种因长期暴露于过高糖皮质激素水平而引发的罕见内分泌疾病。患者常面临体重异常增加、皮肤紫纹、高血压、骨质疏松等一系列复杂症状,但疾病认知度低、误诊率高,许多患者长期处于“隐形”困境中。

 

在国际库欣关爱日来临之际,罕见病信息特邀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王桂侠教授,围绕库欣综合征的早期识别、诊疗现状及创新治疗展开深度访谈,助力提升公众对疾病的科学认知,为患者点亮希望之光。

 

库欣综合征:被皮质醇“绑架”的身体

 

库欣综合征,又称为皮质醇增多症,是一种因体内皮质醇水平异常升高而引起的疾病。它可能源于疾病状态下糖皮质激素的过多分泌,也可能是因为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外源性库欣综合征)所导致。

 

库欣综合征的年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二到三,患病率约为每十万人口三到四例,近年来有略有升高趋势。女性多于男性,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5~ 3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高发年龄段为20~ 40岁,女性更为多见。

 

库欣综合征的病因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垂体瘤。大约70%的患者是因为垂体瘤分泌过多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从而刺激肾上腺皮质增生,导致皮质醇分泌过多。此外,肾上腺腺瘤也是库欣综合征的重要病因之一,约占20% ~ 25%。还有约5%~ 10%的患者是因为其他恶性肿瘤引起的异位ACTH综合征。

 

库欣综合征的症状多样,患者通常会出现向心性肥胖、满月脸和水牛背等外貌改变。皮肤变薄,容易出现紫纹和痤疮。常伴有高血压和血糖升高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不调。长期患者可能出现情绪抑郁和睡眠障碍。此外,还包括骨质疏松、骨折风险增加、四肢无力和低血钾性碱中毒等。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貌,还会导致患者抗感染能力下降,增加风险感染风险。

 

 

王桂侠教授强调,库欣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可以累积多器官多系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至于寿命。因此,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王桂侠医生日常工作照

 

诊疗困境:挑战与希望并存

 

诊断:与国际接轨,仍面临挑战

 

库欣综合征的诊断过程复杂且充满挑战,主要原因在于疾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及定位诊断的困难,另外比较少见的情况是周期性库欣综合征的诊断挑战。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无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容易被忽视。部分患者为周期性库欣综合征,其症状和皮质醇水平在发病阶段明显异常,但在间歇期可能恢复正常,容易导致漏诊。

 

目前国内的诊断方法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接轨,但仍存在一定的挑战。主要诊断方法包括:

 

(1)临床表现和体征:通过观察患者是否有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皮肤变薄、瘀斑、痤疮等症状,初步判断是否为库欣综合征。同时排除外源性库欣综合征。

 

(2)实验室检查:检测血糖、血脂、离子、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基础指标,同时进行不同时间点的皮质醇水平检测,结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帮助判断病因。

 

(3)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通过小剂量或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判断皮质醇分泌是否可被抑制,从而区分垂体源性或肾上腺源性库欣综合征。

 

 

(4)影像学检查:根据临床怀疑的部位,选择肾上腺CT或垂体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必要时进行微小动态显像或岩下窦采血检测ACTH水平,以明确病变部位。

 

治疗:手术为主,药物为辅,多学科协作是关键

 

库欣综合征治疗方法多样,但各有优缺点,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药物治疗的选择有限且价格较高:

 

(1)手术治疗:对于肾上腺肿瘤,手术切除肾上腺肿瘤是主要治疗方法,效果较好,大多数患者术后可达到生化缓解和痊愈。但术后可能需要短期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以帮助患者度过皮质醇水平低下的阶段,通常需要半年到一年,逐渐减量至停药。

 

对于垂体瘤,手术切除垂体瘤是首选治疗方法,部分患者可达到治愈效果,但术后可能出现垂体功能减退,包括肾上腺、甲状腺、性腺功能减退,甚至尿崩症,需要长期替代治疗。此外,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复发,或手术无法完全缓解。

 

(2)放疗:对于无法手术或手术未完全缓解的垂体来源库欣综合征患者,放疗是一种选择,但完全达到生化缓解较难,且可能带来放射性损伤等副作用。

 

(3)药物治疗:针对垂体瘤的药物,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溴隐亭、卡麦角林)等,对部分患者有一定作用,但难以完全达到生化缓解。近年来,生长抑素类药物(如帕瑞肽)在治疗垂体来源库欣综合征中显示出一定效果,但价格昂贵。

 

针对肾上腺的药物,如酮康唑、美替拉酮等,可抑制皮质醇合成,但疗效有限,且药物可及性较差。磷酸奥唑司他是一种新型药物,已于2024年在中国获批,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但其价格和可及性仍需关注。

 

 

(4)心理支持:由于库欣综合征患者病程长、症状复杂,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医生通常会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并建议家人给予关爱和支持。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心理医生的共同管理,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巡视病房讲授专业知识

 

创新治疗:带来新希望

 

近年来,库欣综合征的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手术技术和药物研发方面,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1、手术技术的进步

 

肾上腺手术的微创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微创手术达到完全治愈。微创手术利用内镜技术,手术损伤小,恢复快,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负担。对于肾上腺癌患者,手术后可能需要配合化疗或使用米托坦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近年来,垂体瘤手术技术有了显著进步。通过纤维镜下的手术技术,手术精度和安全性大幅提高,术后并发症如垂体功能低下等问题显著减少。

 

2、新药研发的突破

 

(1)奥西洛司他特:奥西洛司他特是一种口服11-β-羟化酶抑制剂,可直接阻断肾上腺皮质醇的合成。该药物于2020年3月获得FDA批准上市,成为首个用于库欣综合征的口服皮质醇合成抑制剂。

 

在临床试验中,奥西洛司他特可使库欣综合征患者的皮质醇水平正常化,并显著改善其他临床特征。奥西洛司他特已在欧盟和美国上市,并有望在中国上市。

 

(2)帕瑞肽:帕瑞肽是一种生长抑素受体激动剂,通过抑制垂体瘤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减少皮质醇的生成。帕瑞肽在治疗垂体来源的库欣综合征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但完全达到生化缓解仍有一定难度。

 

(3)其他新药:左旋酮康唑作为一种新型类固醇合成抑制剂,左旋酮康唑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3、多学科协作:提升诊疗效果

 

多学科协作模式(MDT)的推广是未来库欣综合征治疗的重要方向。通过内科、外科、影像科等多学科的力量,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垂体瘤较大的患者,可以先用药物缩小肿瘤后再进行手术,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这种多学科协作模式不仅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还能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药的不断涌现,库欣综合征的诊疗取得了显著进展。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治疗方法的引入和惠民政策的出台,我们有理由相信,库欣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正如王桂侠教授对库欣综合征患者的美好祝福:“期待未来,相信医学,积极面对疾病,让我们共同去战胜疾病,回归正常的生活!”

 

 

医患交流会上,王桂侠教授与患者大合照

 

专家简介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