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rbor Biotechnologies宣布,美国FDA已授予其ABO-101孤儿药资格(ODD)和儿科罕见病药物资格(RPDD),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草酸尿症1型(PH1)。此前,FDA已于2024年12月批准了该创新基因编辑药物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1/2期临床试验预计2025年上半年启动。
ABO-101是一种创新型基因编辑产品,由核酸脂质纳米粒(LNP)、5型CRISPR Cas 12i2核酸酶表达的封装mRNA和向导RNA组成。它旨在通过肝脏定向的一次性基因编辑疗法,阻断肝脏HAO1基因的表达,从而持久性地减少PH1相关草酸盐的生成。这种创新疗法的出现,为原发性高草酸尿症1型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1型(PH1)是一种罕见的遗传代谢疾病。由于AGXT基因突变,肝脏中负责乙醛酸代谢的生产线出现故障,导致草酸这种“废料”过量生成。这些过量的草酸在肾脏中就像多余的积木,容易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结晶,进而引发肾钙质沉着和肾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可能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如果不及时治疗,草酸还可能在全身多个器官中沉积,造成严重的“堵塞”现象,危及生命。这种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患者的预后往往不佳。
然而,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治疗策略逐渐浮出水面。本月下旬,Arbor将在第20届国际儿科肾脏病学会(IPNA)大会(2025年2月19日至23日于南非开普敦举行)的口头报告和行业研讨会上,展示支持ABO-101的临床前数据,并详细介绍评估ABO-101在成人和儿童PH1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药效动力学(PK/PD)及初步疗效的redePHine 1/2期研究设计。这标志着ABO-101的临床研究即将进入新的阶段,有望为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在国内,相关研究也在积极推进。去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吴宇轩研究员与尧唐生物合作,开发了一种脂质纳米颗粒(LNPs)介导的体内基因编辑策略靶向敲降GO。在PH1小鼠模型中,该策略成功实现了高效的基因编辑和稳定的降草酸效果。在长达12个月的监测中,治疗组显示出稳定的编辑效率和持久的治疗效果,尿草酸水平显著下降,且未观察到肾钙质沉着现象。这一研究成果以“Efficient and Safe In Vivo Treatment of Primary Hyperoxaluria Type 1 via LNP-CRISPR/Cas9-mediated glycolate oxidase disruption”为题,在线发表在《分子疗法》期刊上,为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1型长期以来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突破,新的治疗策略正在逐步走向临床应用。从国际上Arbor Biotechnologies的ABO-101获得FDA的多项资格认定并即将启动临床试验,到国内在小鼠模型中取得的积极成果,都让我们看到了治愈PH1的希望。未来,随着这些创新疗法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选择,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甚至有望从根本上治愈这一罕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