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2024第十三届中国罕见病高峰论坛,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原党委书记徐虹会上发表了“从法布雷病的诊治看见罕见病的希望”主题演讲。
开场时,徐教授讲述了在会议期间的一个小故事:昨天在另一个会场时,一位外地患者告诉我,为了省钱不住旅馆而选择露宿街头,这让我深受感动。尽管患者们不幸患上了罕见病,但他们的心灵和精神却比常人更加丰富。他们特别懂得感恩,并且有着强烈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是如此。我特别为这些患者所做的努力而感动。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徐虹教授的报告从专业角度出发,回顾了多年来在罕见病、尤其是法布雷病的诊治中所做的工作及未来展望。
以下是徐虹教授演讲的全文,由罕见病信息网进行编辑和整理:
大家可能都了解,目前中国预估有超过2000万的罕见病患者,也有专家提出实际数字可能更高,或达到6000万。
罕见病工作确实需要各方的努力。今天在场的许多老师和专家在罕见病领域的政策引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作为临床专家,我认为首先要做好临床医师的培训,这一点非常重要,但目前还远远不够。同时,我们需要多学科MDT合作和专科联盟建设。
昨天在另一个会场,我有机会结识了一位欧洲患者组织的发起者,她是一位10岁女孩的母亲,女孩患有严重的C3肾小球肾炎,这是一种罕见的肾脏疾病。通过特异性补体拮抗剂的治疗,女孩的生命得到了挽救,现在状况很好。
这位母亲不仅在欧洲发起了针对这一疾病的罕见病组织,还利用她丰富的资源和背景经验,建立了一个主要针对该疾病、同时也关注罕见病的大型研究机构,致力于罕见病相关药物的研发,以救助更多患者。
通过一位在欧洲非常著名的德国罕见病肾脏病儿科专家的介绍,我们昨天在会场见面了。这些力量,我们都要充分地运用起来。
作为儿科医生,我特别关注儿童时期发病的罕见病问题。实际上,我们正从遗传性肾脏病的角度,关注从儿童到成人的转介问题。
(编者注:转介是指将患者从一个医疗机构或医生转至另一个医疗机构或医生的行为,目的是提供更专业、更适合的医疗服务和治疗方案。)
遗传性肾脏病大多属于罕见病,我们在上海建立了5、6个专病队列以推进转介工作。成人罕见病的工作同样需要大家的关注,存在的问题众所周知。
接下来,我将以法布雷病为例,谈谈医生在这方面应如何行动。
01、对法布雷病的认识:从共识到筛查
2013年,我参与了由瑞金医院肾脏科老主任陈楠教授领导的“中国法布雷病专家共识”制定工作。当时,我们医院甚至整个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都尚未能诊断出这种病,医生们对这一疾病也不熟悉,国内也没有适用于这类患者的药物。
到了2021年,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尤其是在王琳老师等专家的推动下,上海在2016年率先发布了《上海市主要罕见病名录(2016年版)》(法布雷病编号13)。2018年国家发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法布雷病编号27),这一目录的发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法布雷病是一种溶酶体贮积症,是典型的罕见病之一,主要由GLA基因突变导致α半乳糖苷酶Aα-Gal A缺乏,病情会逐渐加重。临床上表现为多个系统的症状。法布雷病是溶酶体贮积症中大类疾病的一种,相对于其他罕见病比较常见,大家在临床工作中都能看到的这样的疾病。
法布雷病在儿童时期症状就开始积累,特别是经典型的男孩子比较重,在儿童时期会出现各种各样表现,包括皮肤、周围神经、出汗、心脏和肾脏问题以及蛋白尿等,各个系统都可能受到影响。有些孩子甚至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出现脑卒中,这看似是老年人的病症,实际上是由于血管内皮损伤和一种名为GL-3的物质沉积造成的。
我们希望能够在儿童时期尽早进行筛查工作,以便早期诊断。
不同年龄的诊断延误可以长达15年,这在国内外文献中都有记录。有时候听到这些孩子和家长诉说他们的痛苦,感觉非常震撼。有的家长误以为孩子是平足,甚至进行了平足手术,结果发现是法布雷病引起的症状。许多孩子原本在学校运动表现良好,后来却跑不动了,家长可能以为是心理问题等其他原因,这是我们特别需要关注的情况。
在2013年我们编写第一版共识时,已经有了标志物检测,但当时能进行检测的单位很少,价格也比较昂贵。尽管如此,诊断过程还是有方法的,包括生物标志物、基因检测、病理活检和酶活性检测,都能明确诊断。
在考虑是否进行筛查时,2021年的新版共识增加了诊断流程,为医生提供了清晰、易于识别的诊断思路,并规范了临床医生的诊断流程,包括男性应首选哪些检测,女性应首选哪些检测。特别是现在基因检测比较普遍以后,也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2021年,上海市优生优育科学协会(上海市妇幼保健协会)和我们复旦儿科医院共同牵头组织“全国多中心参与的儿童法布雷病早期筛查项目”。推动筛查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建立起专病库,并在筛查过程中推广多学科会诊(MDT)的概念。一家医院要成为筛查中心,不仅要有肾脏科和儿保科的医生,还需要建立起整个MDT团队。当时有22家医院参与这一行动。
通过共识,我们绘制了“高危肖像”,明确了如果孩子符合以下10点中的任何一点,都应被列为筛查对象。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进行了500多例筛查。
图片:讲者提供
现在,使用干血纸片法(DBS)方法,我们能够非常方便地实现酶学、生物标志物和基因的三联检测,这是筛查工作的一个巨大进步,背后是多方的共同努力。
从2021年到2022年,一些单位继续进行筛查工作,MDT团队也在不断增加。我们要求参与单位“是否在用MDT的形式推动工作”,这在筛查过程中就不断凸显MDT团队的重要性,同时还不断提供诊断标准的培训。
2、法布雷病MDT管理
法布雷病的MDT管理我们是“先做再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推广给其他单位。由于罕见病发病率低和病情复杂,很难说哪个医生是罕见病的专科医生。实际上,罕见病分散在各个系统,因此一定要有大的MDT团队来关注罕见病工作的发展。
罕见病特别需要MDT。
当然,MDT的概念并非始于罕见病,而是最早始于肿瘤疾病。内科、外科、放疗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团队提出MDT概念,并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大家一起讨论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式,为患者提供最精准、最有效的治疗方案。这一概念同样适用于罕见病的MDT团队。
在当前情况下,我们对罕见病的认识尤其不足,特别是在儿科领域,而这些疾病与儿科紧密相关。目前,疑难重症中有50%以上都有遗传背景。我从肾脏病的透析、移植、IgA肾病到肾病综合征都有涉猎。
十多年来,我们建立了中国儿童遗传性肾脏病的数据库。由于这些疾病大多发病率低,遗传是儿童尿毒症的最主要原因。
随着药物的到来,我们迅速建立了MDT团队,在门诊设立了肾脏科专病门诊。各科室主任都非常认真学习。
在2020年和2021年,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工作。这些培训对各专科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帮助。我们还及时在国外发布了研究经验,并向全国推广。
3、法布雷病的治疗
从治疗角度来看,我们看到了希望。法布雷病是少数可以进行酶替代治疗的疾病之一。
2020年8月,上海首例儿童法布雷病患者接受了酶替代治疗。当时家长面临困难,我们紧急启动了救助专项基金,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现在,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已经接受了酶替代治疗,比例还在增加。尽管如此,酶替代治疗的压力依然很大,我们正在探索基因治疗,这是罕见病的希望。
国际上已经有一些罕见病基因治疗的临床研究,我们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在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中应用。目前已经有三例病人接受了治疗,效果非常好。我们将继续进行三例治疗,并与基础研究团队和临床团队密切合作,观察疗效和副作用,确保基因治疗药物能真正惠及病人。
总的来说,我充满信心。从临床医生的角度来看,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能够给孩子和病人带来如此大的帮助,这也是我们的期望。
4、罕见病事业大发展未来可期
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推广基因治疗。罕见病的发病原理已经清楚,如何将最新技术发展应用于治疗,国家方面提供了很多支持。
然而,罕见病基因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落地,企业的热情不高。我最近接触了一些企业,他们对基因治疗的开发和应用有些迷茫,投资热度有所下降。今天的会议特别重要,希望各级领导和专家们能在这方面做出更多推进。国家有相关政策,但还需要更大的投入,不仅仅是组织数量的增加,还应该有更多的实际行动。
医师协会是医生培训的平台,我们成立了罕见病专委会,这是全国第一个。
(编者注:2023年11月19日,上海市医师协会罕见病专业委员成立,徐虹教授任首任会长。)
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医生培训平台,特别是在今年2月29日举办了首个省市级罕见病科普大赛,华山医院获得了第一名,许多专家参与了非常好的科普项目,促进了大家的认识。
同时,刚刚结束的罕见病论坛启动了“海上”启航罕见病防治培训班,由罕见病专委会、儿科分会、全科医师分会共同发起。在今年的全科医生年会上,我被邀请发言,许多全科医生说他们对罕见病一无所知,只知道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病。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都需要加强培训,
同时罕见病问题还需要政策与慈善关爱。我们在这些方面也做出了努力。我对社会保障组织,特别是患者组织,越来越崇敬。他们的视野和胸怀真是一般人无法企及。我认为这是上天赐予他们的力量,非常值得学习。
总体来说,医患合作、社会支持、多学科合作、政策、新技术,期待进一步的推进。
以上是我今天的汇报内容,谢谢大家!
内容整理:刘英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