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是一种致死性的肌肉遗传性疾病,是儿童最常见的肌营养不良疾病之一。患病的孩子往往在4-5岁出现症状,在13岁前失去独立行走能力,大多20-30岁便因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
目前,该病在临床上没有特效治疗手段,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差。不过通过研究发现,60-70%的DMD是由dystrophin基因大片段缺失引起的,而外显子跳跃技术是目前针对该类突变最常用的治疗策略,但以反义寡核苷酸介导的外显子跳跃存在效率较低的问题。而腺嘌呤碱基编辑器(adenine base editors,ABE)作为一种精确、高效的基因编辑技术,在外显子跳跃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
7月15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柠教授和陈万金教授团队、辉大基因杨辉教授等团队联合在Nature Communication在线发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一署名单位文章“Adenine base editing-mediated exon skipping restores dystrophin in humanized Duchenne mouse model(单碱基编辑技术介导外显子跳跃恢复人源化dmd模型小鼠dystrophin 蛋白表达)”,该研究利用双腺相关病毒(AAV)载体在人源化DMD小鼠模型递送ABE碱基编辑器,剪切位点突变介导外显子跳跃,在小鼠体内实现高效且稳定的dystrophin蛋白表达,并成功地将DMD小鼠的肌肉功能提升至接近野生型小鼠的水平。该结果表明,这种方式的基因编辑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更加有效,为DMD的临床治疗取得了新进展。
在本研究中,研究团队首先构建了携带人类DMD基因第50号外显子的人源化DMD小鼠模型(删除了鼠源第50、51号,插入人源的51号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接着,针对人类DMD基因第50号外显子侧翼的剪接调控序列设计并在HEK293T细胞中筛选出最高碱基转换效率的sgRNA。进一步通过肌肉定点注射表达split-ABE系统的双腺相关病毒(AAV)载体,发现在小鼠体内可分别诱导高达90%以上的外显子跳跃效率。接着为了探索治愈DMD患者的可能性,研究团队通过静脉注射携带ABE系统的AAV,验证其蛋白恢复水平和功能性恢复情况。发现通过全身给药,可使模型小鼠在胫骨前肌和心肌的回复95%的dystrophin蛋白,在膈肌恢复75%的dystrophin蛋白,并且治疗后的DMD小鼠表现出显著的肌肉功能改善,为DMD的基因编辑治疗提供强大有利的证据支持。
a. 小鼠尾静脉注射示意图; b.6周和10个月心的肌、膈肌和胫骨前肌DNA上A to G碱基编辑效率; c.6周和10个月心的肌、膈肌和胫骨前肌外显子跳跃效率; d.6周和10个月心的肌、膈肌和胫骨前肌dystrophin蛋白Western blot分析; e.6周和10个月心的肌、膈肌和胫骨前肌免疫荧光染色; f.野生型对照、DMD小鼠模型及治疗组转棒测试; g. 野生型对照、DMD小鼠模型及治疗组的前肢抓力检测; h. 野生型对照、DMD小鼠模型及治疗组的疲劳测试。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佳佳与金铭博士、辉大基因的杨栋博士、临港实验室李智方博士及辉大基因的张宇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王柠教授、辉大基因的李国玲研究员与杨辉研究员、临港实验室胥春龙研究员、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吴士文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相关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福建省卫健委重大科研项目、临港实验室、上海科委启明星计划(A类)等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