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黄昱:国内罕见病基因治疗前景可期|遇见罕见
发布时间:2023/10/17

不久前,国家第二批罕见病目录的公布,让罕见病群体与相关从业者深受鼓舞,而围绕缺乏治疗手段的遗传性罕见病,还有一个好消息到来——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了《罕见病基因治疗产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的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为罕见病基因治疗产品的研发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全球范围内,基因治疗已成为医药产业的热点。对国内广大罕见病患者而言,本土基因治疗方案的研发,无疑是距离最“近”的希望。上述“意见稿”指出,CDE已收到多个罕见病基因治疗产品的沟通交流和临床试验申请。


那么,国内罕见病基因治疗产业的发展,有着怎样的现状与前景?关注罕见病近20年的北京大学医学遗传学系副主任黄昱,近日接受“医学界”采访指出,面对国内纷纷涌现的罕见病基因治疗研发,可以持审慎乐观的态度。


整体发展可期,原研仍需努力


上述“意见稿”介绍,基因治疗产品主要作用机制有正常基因替换致病基因、使不能正常工作的基因失活或者引入新的或修饰的基因等方式;大约 80%的罕见病由单基因缺陷导致,基因治疗是治疗罕见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说到罕见病的基因治疗,很多国内患者都会把目光投向国外,但近些年,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发能力已经有了迅速发展。”黄昱认为,国内针对部分罕见病的基因治疗研发,从技术上已经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门槛。

根据他的了解,脊髓性肌萎缩、庞贝病、血友病等位列国家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的疾病,国内都有团队在研发基因治疗方案,并且一个病种有多条研发赛道的场景并不少见。进展较快的情况,如庞贝病,已有基因治疗的相关研究者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值得期待。

黄昱也在开展一项以基因治疗为目标的探索性研究,所针对的疾病是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NCL)2型。这是一组遗传性神经系统变性病,多在儿童期发病,临床症状包括进行性痴呆、难治性癫痫发作和视力丧失等。最近,NCL恰好入选了第二批罕见病目录,位列第55位。

黄昱介绍,这一疾病的2型患者,在欧洲发现更多一些,在国内相对更为罕见,患者预期寿命也较短。现在,他负责的这项研究已建立了模拟NCL突变基因的动物模型,“目前取得了一定进展,还需要继续收集数据,验证了可行性概念后,就可以为之后的临床试验做准备了。”

在他看来,目前基因治疗的原理、策略已被广泛掌握,对科研、产业界来说,明确了致病突变基因的罕见病,研发基因治疗药物正在“从一个科学问题变成工程管理问题”,考验从业者的是如何妥善把控项目的发起、推进、风险控制等环节,如果能保证工作的持续性,确实可以对产出抱有信心。

但是,基因治疗的前期投入巨大,在患者人数较少的罕见病领域,这条研发之路更是挑战重重。现在令黄昱比较遗憾的是,尽管国内并不乏有能力的团队和人才,但因为资金、受关注度等原因,目前在全球的基因药物研发产业链中,仍处于比较下游的地位。


“现在有的研发模式是,国外的投资人立项、融资,从药物的早期设计到药理研究、临床试验,每个环节都有中国团队参与,但药品的所有权与定价权不受我们掌控,在此情况下,即便药物上市,让中国患者用上药也仍有距离,”黄昱表示,“随着国内创新药产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原研能力的不断增强,这种局面未来应该会有所改观。”


“指导原则”重在让研发少走弯路”


本次《罕见病基因治疗产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中,对临床试验设计要点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如何选择受试者、研究设计、给药方案、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药代动力学研究和药效学研究等方面,并在风险管理上列举了需要考虑的重点情况。


在黄昱看来,本次“意见稿”在研究设计的指导上有着诸多亮点。罕见病患者人数比较少,同时部分患者病情较重,如果都需要开展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药物研发在效率上、伦理上可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难,而“意见稿”在鼓励随机对照试验、安慰剂对照之后,又提出了多项指导建议:



  • 申请人可考虑基于疾病分期、严重程度进行分层随机化;


  • 一些有基因靶向或特定基因缺陷导致的罕见病,例如遗传性皮肤病等,可考虑采用受试者自身对照设计,避免了受试者间对照可能存在的受试者间变异性问题,如果基因治疗产品发挥的是局部治疗效果,采用自身对照可能更为合适;


  • 如果难以开展随机对照试验,可考虑采用历史对照的单臂试验,在这种情况下,了解罕见病的疾病自然史至关重要;


  • 当受试者数量少,受试者之间的临床分期、生理状态差异较大时,考虑采用可充分利用有限受试者数据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学方法;


  • 临床方案应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偏倚,例如设置盲法对照。



黄昱认为,受试者自身对照设计、单臂试验设计的提出,对罕见病基因治疗药物研发有着重大意义,有助于提升医药产业研发罕见病药物的积极性,但这也意味着需要把“准备工作”做得更到位,即疾病自然史数据的收集。


“能够感受到,指导原则的初心是鼓励研发方早日启动项目,不要觉得条件不具备就放弃或暂停。对于相应罕见病的自然史,如果有充分的资料当然更好,如果相关文献不足,那么研发团队自己需要做好自然史研究,探究相同种族、相似背景下的患者病情发展变化规律,在单臂试验阶段进行有效的对照。”

在这方面,CDE最近发布了《罕见疾病药物开发中疾病自然史研究指导原则》,指出在药物研发上,疾病自然史研究有助于全面和深入理解疾病发展的全过程,准确识别疾病发展中敏感且重要的变化因素,从而在新药研发的各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黄昱强调,罕见病药物研发一定要在前期“多做准备”,才能在之后“少走弯路”。


重视患者组织的价值


本次“意见稿”也指出了患者参与基因治疗药物研发的意义,表示“鼓励患者参与研发”,并认为在罕见病基因治疗产品研发立题、整体研发计划、临床试验开始前、临床试验实施中以及完成临床试验后等各个阶段,都能够纳入患者来全程参与

同时指出,在罕见病药物研发中,鼓励应用患者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PRO)以反映药物对罕见病患者生活质量、体验的改善和其临床价值,并将PRO作为对主要终点的重要支持性数据,鼓励开发PRO量表,并进行方法学验证,也可考虑将PRO开发为主要终点之一或关键次要终点。

20年来,黄昱见证了国内罕见病患者组织不断发展的过程,许多组织正在成为资源的汇集者与社群支持、药物研发等工作的推动者。黄昱一直呼吁关注罕见病群体全方位的需求,不仅是疾病诊疗,患者的教育、就业、组建家庭、生育等方面,都可能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并且完全可以在社会支持下解决,在这方面,病友会起到了鼓励病友、链接支持的重要作用。

而在药物研发中,黄昱指出,患者组织发挥作用的空间同样越来越广阔,可以为疾病的自然史研究、临床试验的进行以及结局报告等,提供更为专业、细致的支持。医药产业在罕见病领域的发力,如果能与足够专业的患者组织深入合作,一定能事半功倍。


小结


作为一名医学遗传学方向的教师,黄昱常常鼓励医学生,罕见病领域值得多多关注,作为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的前沿方向,投身其中,有望产出可观的科研成果,如今,也有着更多支持基金在聚焦这一领域。

而对罕见病领域的基因治疗药物研发,身为从业者中的一员,黄昱也相信未来能听更多国内的好消息。随着相关指导意见、支持性政策陆续出台,在规范化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在全球罕见病基因治疗的方向上,中国创新药产业能逐渐拥有一定的原研能力与竞争力,最终造福国内罕见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