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疑难肝病领域开辟研究新方向,儿科医院首次发现新型遗传性肝病
发布时间:2020/08/05

微信截图_20200811010910.png

由原先以传染性肝炎为主,逐渐转变为以遗传性肝病等罕见病为主,数十年间,儿童肝病疾病谱发生了巨大转变。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传染科肝病研究团队发现并报道了一种新的遗传性肝病,致病基因为ZFYVE19,临床表现为先天性肝纤维化、硬化性胆管炎和高GGT胆汁淤积症。该研究论文于7月31日在线刊登于BMJ旗下的遗传病杂志《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标志着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肝病领域的专业研究水平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传染感染科主任王建设介绍,从初次通过二代测序方法从病人中筛选出ZFYVE19,到研究成果被认可并发表,历时漫长的6年时间,经历了多位研究团队成员的接力奉献。

由于既往对于这一基因功能的研究十分有限,初期在国际学术会议进行报道时受到了业内学者的较多质疑。

为了寻找致病证据,课题组研究人员积极收集更多病例、随访病人,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家系证据;

同时,与华山医院、仁济医院合作,收集病人肝移植术中的组织样本进行研究,证明在病人中该蛋白表达缺失;

与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医学院病理系合作,分析研究病人肝组织的病理特征,从病理特征推测此病应该是纤毛病,终于找到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

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通过细胞系模型和病人来源的诱导干细胞实验证实ZFYVE19变异影响纤毛形成,首次明确该基因与纤毛形成的直接相关性;

最终,在与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合作中,发现ZFYVE19基因的数据库注释存在缺陷,从而导致这一基因在测序分析中容易被忽略,最后我们通过该基因转录和蛋白翻译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对该基因的翻译起始位点进行了新的注释,克服了注释错误对基因功能预测造成的误导误判,故而至今才被学术界揭示。

作为国内最大的儿童肝病诊治和研究中心,从2003年开始,王建设便带领肝病临床及科研团队专注于儿童胆汁淤积症的临床和研究,且在国际上较早在病人中应用二代测序方法进行已知疾病的诊断和未知疾病的发掘,在多年临床和科研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病例和研究数据资源。

2017年王建设领衔的肝病团队鉴定了MYO5B缺陷引起的低GGT胆汁淤积症谱系,被国际上公认为家族性胆汁淤积症6型。

今年3月,该团队又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一组由USP53缺陷引起低GGT胆汁淤积症谱系,详细阐述了该病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征,并揭示了这一新基因与已知低GGT胆汁淤积症致病基因TJP2的潜在关联。

而近期报道的ZFYVE19则是全球首次关于该基因致病的报道,临床上表现为先天性肝纤维化、硬化性胆管炎和高GGT胆汁淤积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