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觉得罕见病离自己太过遥远,除了有些叫得出名字,大部分罕见病从来闻所未闻。
其实,只要有生命的传承,就有发生罕见病的可能。
根据现有医学文献可知,每个人可能会携带5-10个基因的杂合突变,一旦父母有相同基因的杂合突变时,就有可能生下有罕见病的宝宝。虽然这种概率只有万分之一,甚至更低,但对遭遇到的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
罕见病,并不罕见,就在我们的身边,每个人都可能存在基因缺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身边的罕见病
22岁少女惹上罕见肾病
今年22岁的小梅(化名),去年年初公司体检时发现尿蛋白明显升高(24小时尿蛋白3g),肾功能相较同龄女性也出现了轻度下降,这让小梅非常担心害怕沮丧,全家人也为小梅担心。
入住上海新华医院肾脏科后行肾穿刺活检发现60%的肾小球已经硬化,另有一个小球局灶节段硬化,诊断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此时肾脏科科主任、同时也是上海市罕见病诊治中心主任和上海市医学会肾脏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蒋更如教授认为小梅年龄较轻、临床并不呈肾病综合征及大量蛋白尿表现,需排除遗传性FSGS可能,因此进一步安排小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
结果在目前已知的近百个FSGS致病基因中发现,小梅ADCK4基因9号外显子存在一个纯合致病突变,进一步验证发现小梅的父母都存在该位点杂合突变。ADCK4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可导致辅酶Q10合成缺乏相关线粒体病,病变主要累及肾脏,肾脏病理改变以FSGS为主,一般在儿童期起病,肾功能进展较快甚至在儿童期就进展至尿毒症,并且对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
令人庆幸的是,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ADCK4基因导致的辅酶Q肾病早期给予大剂量辅酶Q10替代治疗可有效控制蛋白尿及肾病进展。
当蒋教授将诊疗方案告诉小梅及其父母时,小梅妈妈还有点不敢相信平时自己吃的保健品竟然成了治疗宝贝女儿的特效药。经过半年多的治疗,小梅肾功能有所好转,蛋白尿下降至1g以下,目前也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我们身边的罕见病
3岁男孩肌张力障碍
3岁10月男孩乐乐是足月顺产,但6月左右开始家人发现乐乐有点“不对”,不能翻身,不能独坐。1岁之后,乐乐肌力低下更明显,不能抬头,说话声音轻且含糊不清,紧张时双上肢不自主抖动。其他医院被诊断为“脑瘫”,一直康复治疗但未见明显好转。
来上海新华医院就诊后,小儿内分泌遗传科张惠文医生认为乐乐并非单纯“脑瘫”,而是患上了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DRD是一种很罕见的遗传性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是由于黑质合成的多巴胺不足而表现出的一系列肌张力障碍临床症状,比如步态异常、乏力、构音障碍、肢体不自主运动和帕金森综合症样,如震颤、僵硬、动作迟缓等。
DRD多于婴儿期至儿童期起病,占儿童和青少年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5%至10%,少数成年期发病,个别可晚至60岁起病,发病率女高于男,首发症状多为儿童期始自足部的肌张力障碍,少数成年起病者多为帕金森表现如震颤。
因考虑“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乐乐给予美多芭治疗后,乏力明显好转,服药半年后能独走,稍不稳,说话声音响亮、清晰,不再流涎,已在普通幼儿园就读。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罕见病患者都像小梅和乐乐一样幸运。相反,多年来,发现的数千种罕见病给世界各地数以亿计的罕见病患者及其家长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约80%的罕见病都与遗传因素有关。也正是因为大多数罕见病都是基因缺陷所致,而现阶段的医疗水平尚不足以安全有效地从基因水平进行干预,故目前罕见病的治疗极为棘手,总体主要以缓解患者痛苦为目的进行对症治疗。
而且,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药厂对研发罕见病治疗药物的兴趣不大。国外仅有的少数药物也售价昂贵,给罕见病患者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
尽管鲜少有特效药,但是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对于罕见病的治疗还是非常有价值的,甚至能够完全控制病情。
让我们每个人都关注罕见病,让罕见病变得更加罕见。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