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皮肤影像能力提升工程启动仪式
中国网迅 9月22日,第二届全国皮肤病AI与远程皮肤病学高峰论坛在天津举行,其间,“中国皮肤影像能力提升工程”正式启动。“基层医疗皮肤病诊断能力亟待加强,皮肤影像技术亟须全覆盖,基层医疗机构是基于AI应用的新型远程皮肤病学模式的主战场。”本次论坛负责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兼皮肤科主任崔勇教授开门见山。
基层医疗机构是AI应用主战场
“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疗是依托远程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平台,开展医疗服务的新模式,也是弥补我国各地医疗资源差异、各级医院之间业务水平差异的重要抓手与发力点。”论坛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与信息司齐贵新巡视员指出,积极推进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疗,以及与之相关的数据库建立、人工智能研发以及推广网络构建,有助于卫健委“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模式的推进,也是实施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由之路。
基于影像学特征,借助人工智能开展远程医疗与互联网诊疗,皮肤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人群皮肤影像资源库(CSID)顾问高兴华教授表示,皮肤科学的基础是皮肤科医生对于皮肤病直观特征的准确把握,皮肤病学的这个特征,与放射影像科与病理科类似,因此这三个学科也是最适宜开展远程医疗的学科,而其中只有皮肤病学是临床二级学科,这意味着,皮肤科医生是最适合应用远程医疗技术与平台的临床医生群体。
就在本届高峰论坛开幕前不久,北京市科委2019年度“医药协同创新专项”完成项目评审,由崔勇教授牵头申报的“黄色人种皮肤肿瘤、银屑病、白癜风AI辅助决策系统的创研与应用”获得立项,总经费人民币1400万元,这也是由政府单独立项的首个皮肤病AI项目。
这款AI产品从发布到获得政府立项,仅仅过去1年半时间。2018年3月,CSID联合优麦科技发布了首款黄色人种皮肤肿瘤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工具——优智AI。崔勇教授亦是CSID项目负责人,他介绍说,优智AI可诊断的皮肤病已达50多种,总体诊断准确率达81%,其中对皮肤肿瘤良恶性诊断准确率达到92.2%。简单来说,优智AI是一套由软、硬件组合而成的智能诊断工具,包括一款名为优智皮肤APP的应用软件、基于云的皮肤影像分析管理系统(简称云MIIS)以及专业手持式皮肤镜。
在崔勇看来,我国各级医院皮肤病诊断水平之间的鸿沟亟待填补,基于皮肤影像的AI是重要手段。去年,优麦医生APP开展的一项针对1000名各级医院皮肤科医生的在线调查显示,在皮肤肿瘤良恶性判断上,三甲医院医生的平均准确率为70%,而基层医院医生的平均准确率仅约为30%。“常见病易误诊,皮肤肿瘤易漏诊,罕见病不认识,这就是我国基层皮肤病诊断面对的严峻现实,显然,基层医疗皮肤病诊断能力亟待加强,皮肤影像技术亟须全覆盖,基层医疗机构是基于AI应用的新型远程皮肤病学模式的主战场。”崔勇说道。
事实上,皮肤影像技术近些年在国内发展迅猛,皮肤镜等影像装备也日益成为皮肤科医生手中的有力“武器”,不过,由于地域及医院规模的差异,从全国范围来看,皮肤影像装备的使用率仍有待提升。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徐峰教授联合优麦科技共同开展的“中国皮肤镜应用调查报告”显示,四成皮肤科医生在临床中不使用皮肤镜。CSID联合发起人、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皮肤病医院皮肤影像诊断中心主任孟如松教授表示,皮肤影像设备在临床和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掌握皮肤摄影、皮肤镜、皮肤CT、皮肤超声等影像技术,可显著提升与拓展皮肤科医生的诊断能力,同时,通过皮肤影像技术获得的多维度皮肤病影像资料,也正是AI深度学习所需要的大数据的源泉。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会长、中国医学装备人工智能联盟会长赵自林强调,影像装备是形成皮肤影像“大数据”的物质基础,而“大数据”又成为皮肤病AI研发的先决条件,因此皮肤影像装备在与新型远程皮肤病学模式相关的技术和应用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
影像能力提升推动皮肤病学科建设
去年7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互联网医疗落地“执行表”,其中包括到2020年实现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国所有医疗联合体和县级医院,并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延伸;医疗联合体牵头医院要建立远程医疗中心,向医疗联合体内医疗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等服务,推广“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模式,拓展基层卫生信息系统中医学影像等功能,积极应用智能辅助诊断系统(CDSS开发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互联网远程医疗要落地,医务人员具备专业的医疗影像知识与技能是基础,这也是这个体系中的瓶颈因素。”崔勇说道。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CSID顾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郑捷教授表示,皮肤影像是否能发挥其战略意义与重要价值,主要取决于皮肤影像相关标准是否建立、皮肤影像技术使用能力是否得到规范化培训,以及在全国范围内是否能建成网络状的皮肤影像研究与应用中心。
CSID项目从成立之初就着手于皮肤影像能力体系建设,从医生个人能力规范化培训、能力认证到机构网络构建都在有序推进。
2018年4月,由中日医院皮肤科牵头,率先成立了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皮肤科专委会,聘请中国工程院廖万清院士、复旦大学皮肤病研究所所长张学军教授等24位顾问,聚集全国240多位专家委员,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国医学装备人工智能联盟皮肤科专委会,成为我国在本领域的“国家队”。“一年多来,专委会已完成全国430家皮肤影像示范单位、示范建设单位和推广单位的推广网络建设工作,并与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携手,正式启动了皮肤影像能力标准化培训和考核认证工程。”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孙阳介绍说。
截至目前,在皮肤影像能力标准化培训和考核认证工程中,通过各种皮肤影像技术初级认证的医生人数已近5000名,通过中级认证的医生人数也近200名。谈及人员培训模式,崔勇介绍说,CSID与优麦医生APP联合打造了在线微课程+精品课程模式,一年内课程上线总量达到近200节,在线学习人次超过20000;多站式多模块培训、短期进修和学习班等线下模式同时开展。
本次论坛上启动的“中国皮肤影像能力提升工程”,在以往皮肤影像能力培训及认证的基础上进行了“内涵”升级,主要包括5个方面:(1)整合皮肤影像纳入我国皮肤病学教育体系;(2)组建皮肤影像高水平教师队伍;(3)完善线上线下联动、内容规范全面的能力培训模式;(4)优化皮肤影像“三类三级”能力认证体系;(5)构建基于皮肤影像中心网络的应用辅助系统。在崔勇的计划中,下一步将尽快构建有利于我国皮肤科医生的皮肤影像应用能力全面提升的支撑性平台,为建立新型远程皮肤病学模式奠定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医学规划教材也已将皮肤影像纳入其中。复旦大学皮肤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学装备人工智能联盟副理事长、CSID顾问张学军教授介绍说,2000年左右,皮肤影像领域工作在我国开始启动并逐渐壮大,从最初的皮肤摄影到皮肤镜,再到皮肤共聚焦显微镜和皮肤超声等,已经逐渐形成较完整的皮肤影像技术谱和知识体系。我国皮肤科医学教育事业也因此开辟了一块崭新且充满活力的新领域,皮肤影像相关内容已整体纳入《皮肤性病学》第九版本科教材、第二版图谱版教材和第二版规培教材等5部国家级规划教材中。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张俊华表示,任何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都离不开“人”的因素,这也是“中国皮肤影像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的重要意义所在。“希望通过中国皮肤影像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为我国皮肤科培养更多的皮肤影像技术和装备合格及高水平使用者,也希望以此为抓手,进一步提升我国皮肤病学的学科建设水平,最终为广大患者提供更高水平、更高满意度的医疗服务。”
崔勇认为,政府引导、专家牵头、技术协同、资本融入,应该是医疗AI研发的可循模式,而他所领衔的CSID通过不断探索与创新,正在为其他医学AI研发提供可参考的协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