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 顾卫红:罕见病不罕见
发布时间:2016/09/18

由罕见病发展中心(CORD)、树兰医疗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罕见病高峰论坛将于2016年9月22日-24日在杭州香格里拉酒店隆重举行。届时,我们将联合各利益相关方共同探讨中国罕见病工作如何更高效、实际地推动。

本次大会我们将邀请到中日医院运动障碍与神经遗传病研究中心负责人顾卫红教授作为大会嘉宾。顾教授多年来在遗传病领域精耕细作,对如何推动罕见病工作有着精辟的见解。她还积极参与、支持罕见病组织的建设,参与到罕见病公益事业中来。本文,顾教授将告诉我们人类表型术语集(Human Phenotype Ontology, HPO)项目对于推动罕见病诊疗的意义,以及她对推动国内罕见病工作提升的想法和建议。


嘉宾介绍

顾卫红教授:博士,研究员,医师,中日医院运动障碍与神经遗传病研究中心负责人,CHPO项目(中文人类表型标准用语联盟)总协调人。长期主持“神经遗传病”和“运动障碍”专病门诊和分子遗传学实验室工作,开展相关疾病的临床和基因学分析,收诊病种包括:共济失调、多系统萎缩、帕金森病/综合征、肌张力障碍、痉挛性截瘫、运动感觉神经病、舞蹈病、震颤等,建立了遗传性运动障碍疾病资源库(临床资料库和DNA库),承担和参与7项国家级和部级科研基金项目,一直致力于科研成果转化。

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遗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华神经科杂志通讯编委,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编委,中国罕见病发展中心医学顾问等。积极参与罕见病科普和公益,推动相关医疗和社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力求促进最新科研成果早日惠及患者。

问:最近,你在做中文人类表型标准用语CHPO联盟这个项目。请给我们介绍下这个项目的目的和意义。它对罕见病工作的推动有什么用吗?

答: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获取基因数据越来越便捷,与之对应的表型信息的采集效率严重滞后。另外,表型与基因数据连接存在障碍,主要源于临床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1. 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很长的历史,造成疾病的命名、分类多样交叉;

2. 很多疾病存在表型变异性,不同医生对于患者的描述也存在差异;

3. 患者个体的病程进展,各种环境因素影响。细致可靠的临床表型的采集在选择检测方式和基因检测结果的解读至关重要。

人类表型术语集(Human Phenotype Ontology, HPO),旨在提供人类疾病中用于描述表型异常的标准词汇,每个术语描述一种表型异常。HPO建立者利用从医学文献,Orphanet,DECIPHER,和OMIM数据库获得的信息进行开发,目前包含约11,000项名词和超过115000项关于遗传性疾病的注释。HPO数据库还提供了一套针对约4000种疾病的注释,HPO开发组还在持续地进行词条的维护和完善工作。

目前国内大部分医疗、科研工作者所使用的表型描述词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临床表型数据大多为非结构化的自然语句,这对人类疾病、尤其是遗传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和交流带来了不便,对后期的数据分析和挖掘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有些数据分析机构已经在他们的系统中引入HPO,但是由于没有汉化,难以衔接临床。非临床专业人员对于医生提供的自然语言表型信息进行二次分析转化HPO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偏差。

在中文人类表型标准(CHPO)用语联盟倡导下建立的一个公共网站(http://wiki.chinahpo.org/index.php/),希望提供一个共享的平台有助于研究人员和医学专家共同翻译编辑,HPO翻译优化协作组由来自临床专业、遗传咨询、分子生物学等专业人士共同组成,对HPO进行翻译并根据中国医生的专业用语习惯进行编辑,以形成中文版HPO,并建立一个高效的中文人类表型搜索引擎(http://www.chinahpo.org/ )并提供词库下载。目前已有近50个项目组申请下载,包括医院、大学、科研机构、基因检测公司、数据分析机构等。

CHPO/HPO在连接相关专业人员、连接表型与基因数据、连接个体数据与数据库将起到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让更多的中国医生了解、接受、参与使用CHPO是非常关键的。

CHPO项目对于罕见病的诊疗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首先,HPO词库的主要来源之一Orphanet就是国际上最大的针对罕见病的知识库。

第二,CHPO搜索引擎不仅提供基于表型检索CHPO词条,而且可以输入中英文关键词,检索相应的ORPHA和OMIM,便于医生和相关行业使用。中国罕见病发展中心将之前翻译的ORPHA疾病表型名录提供给CHPO联盟,借此机会表示衷心感谢!

第三,罕见病中80%以上为遗传病,基因检测对于明确诊断至关重要,CHPO将有助于整合基因检测和结果解读流程,让医生不仅收集表型,而且参与表型连接基因数据。

问:我们了解到,在9月份,由你联合其他神经科专家的运动障碍与神经遗传病专病门诊即将开诊。国内目前同类型的门诊是否有?这个门诊的开通对运动障碍与神经遗传病的诊治的意义在哪里?

答:我们新近开设了“运动障碍神经遗传病联合门诊”(周二下午特需门诊),目前国内有一些神经内科同行开设了关于这类疾病的门诊,但是联合中医和内分泌专家的会诊门诊尚无先例。

运动障碍和神经遗传病病种繁多,表型复杂,其中相当一部分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未明,大部分疾病属于疑难性疾病,诊断困难。这类疾病的病因复杂多样,遗传因素和内外环境因素均可能与发病和疾病进展有关,部分疾病类型伴有内分泌系统的异常。

与常见病相比,这类疾病患者看病更加困难。主要有以下因素:

1.从诊疗体系角度看,大部分医院对疑难疾病缺乏有效的导诊和会诊方式,诊疗效率很低,预约诊疗体系尚待完善;

2.从患者角度看,大部分患者来自外省市,辗转就医,路途遥远,往返交通和在京期间花销较大,经济负担很重;由于求医心切,患者容易上当受骗,因病致贫,雪上加霜;

3.从医生的角度看,由于患者既往病历资料质量参差不齐,首诊时间较长,医生需要梳理既往的病历资料、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细致检查;

4. 从诊疗效果方面,这些疾病大多缺乏针对性治疗方法,有些限于对症治疗。 

基于这类疾病的医学特点和患者就医现状,需要探索建立更加高效的就诊流程,减少就医环节,并建立诊前导诊和诊后随访体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由中日医院神经内科、中医内科、内分泌科联合发起的运动障碍和神经遗传病多科会诊方式,将有助于对此类疾病开展更加精准的诊断和治疗,通过以下3个方面提高诊疗水平:

1.收集全面详细的表型信息:我们经过近10年的摸索已建立比较完善的表型采集、门诊电子病历录入流程,将整合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各项辅助检查检测结果,并进行中医辨证。

2. 基因检测及结果解读: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针对性选择基因检测方式,结合我们的分子遗传学实验室在基因动态突变检测方面的优势,以及二代测序目标序列捕获等最新技术,提高基因检测效率;探索表型采集、分析和数据库检索结合方式,逐步建立从表型采集-基因检测-基因检测结果解读的流程。

 3. 综合干预:基于我们之前建立并长期运作的中西医结合运动障碍专病门诊(顾卫红研究员与郭改会主任医师长期合作),整合内分泌科专业资源(蔡晓频主任医师),采用会诊方式,进行综合诊疗,节省整体就诊时间。

问:我们听过,顾老师在不同的研讨会上都提到过关于“遗传病整体解决方案中的分工合作”。这个机制的建立,从目前国内医疗现状看,我们还有哪些困难需要克服?

答:大多数遗传性疾病属于疑难性疾病,难治性疾病,在中国现有的医疗体制和社会体系中,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常常多年辗转各地就医,难以获得科学指导,容易上当受骗,因病致贫,雪上加霜,对于患者及其家人的身心造成进一步伤害,加深患者群体与社会的隔阂。

在罕见病问题上,探索建立整体解决方案十分必要,需要建立相关方交流合作的平台,包括医生、各级学会、行政主管部门、检测机构、药企、公益机构、患者群体等,需要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罕见病,而不仅仅停留在字面含义。

从目前国内医疗现状看,存在以下困难需要克服:

1.罕见病就诊困难:需要建立罕见病诊疗地图,建立导诊、转诊、随访体系,以及相应的价值支付体系;

2. 医疗机构和检测机构信息孤岛:缺乏统一标准和流程,其中医疗信息碎片化严重,难以互联互认;
      3. 数据整合共享:需要建立合理的机制汇集数据,包括使用权限、相关方的权利保障制度和方式。

问:罕见病这两年的工作越来越受到不同领域的重视,而罕见病患者组织也越来越被一些医学专家视为联合病友群体,开展罕见病相关科研的重要一环。作为一名多年与病友群体有过交流、合作的专家,对于医生参与到患者组织中去,你有什么感想和建议呢?

答:医生参与患者支持是很重要的,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医生的精力有限,在中国现有的医疗体制中,大多数医生的价值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医生常常被道德绑架,浪费精力和感情去应对这些专业以外的问题,这方面将严重影响医生与患者的交流。

大多数患者组织是由患者群体中比较理性、积极的病友建立的,在连接医生与患者,以及患者群体与社会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议患者组织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医学知识普及、医疗秩序的建立、 患者心理疏导以及康复方式的探索。

问:中国罕见病高峰论坛已经开展到第五届了,对这一届有什么寄语吗?

答:让更多的人了解,罕见病不罕见,需要大家一起参与,加强交流,共同推动发展。预祝中国罕见病高峰论坛圆满成功!

 本次大会,顾卫红还将参与沙龙环节的讨论,如果想近距离与顾教授进行沟通和交流,欢迎参与和关注2016第五届中国罕见病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