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罕见病催生全球万亿孤儿药市场,利好频出能否带来井喷?
发布时间:2017/03/10

2017年2月28日,是“第十届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主题是“让研究带来无限可能”(With research, possibilities are limitless),旨在引导人类识别未知疾病,增加对疾病的理解。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约有5000-8000种罕见病,尽管单一疾病的患者人数不多,但总体人数也接近4亿人。目前,中国罕见病患者人数超1600万,每年新增患者超20万,能得到明确诊断的患者却不足40%,其中平均确诊时间超5年,确诊费用高出5万。自然,后续的治疗和护理现状更加不理想。

中国罕见病人数持续上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患病人数仅占总人口数的0.65‰~1‰的疾病统称为罕见病,例如血友病、渐冻症、唐氏综合症、白化病等。目前国际确认的罕见病有6000-7000种,约占人类疾病的10%,其中80%以上属于遗传疾病。全球有效治疗药物不到5%,全球对罕见病立法的国家不到20%。

据相关机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罕见病群体人数约1680万人,每年新出生罕见病患者超过20万,但得到明确诊断的不足40%;其中患者平均确诊时间超5年,平均诊断成本高出5万。自然,后续的治疗和护理现状更加不理想。

由于罕见病发生率低且散发,此前无论商业公司、研究机构还是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对此关注度均很低,导致相应研究资源有限,针对性药物少且价格奇高。尤其是在中国,由于罕见病研究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只有少部分药企在独立研发“孤儿药”。而进口药方面大多数药物未在中国上市,即使有少部分通过外资药企原研药进入国内市场,也因价格高昂,造成患者难以接受。

据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罕见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大部分是由遗传缺陷引起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这也对罕见病的研究和孤儿药的研发带来了困难。据了解,目前已上市的孤儿药不到100种(有罕见病适应症的是92种),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患者都无药可医。

近年来随着罕见病患者群体、相关领域的医生群体等共同宣传、呼吁,加之“冰桶挑战”等社会公益活动的连锁效应,罕见病逐渐被中国的社会公众所熟知。罕见病越发凸显与社会大众密切关系的同时,对罕见病的探索和知识数据的积累和整合,对于对于出生缺陷的预防、健康管理和常见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孤儿药市场正在快速增长



随着社会公众认知度提高、政策层面的鼓励,以及医疗诊断技术的创新,罕见病领域风向正在转暖,孤儿药市场正在快速增长。据相关机构预计,从2014年至2020年,全球孤儿药销售规模的年增长率将达到11%,是处方药(仿制药除外)的两倍;市场规模将从2014年的970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760亿美元,占处方药(仿制药除外)市场规模的19%;法国咨询公司Alcimed认为治疗罕见病的药物已成为医药行业最盈利的板块之一。

长期以来,因为受“研发难度大”、“投资回报低”、“适用患者少”、“发病率低”等因素影响,孤儿药的研究一直备受制药企业冷落。众所周知,创新药物的研发过程向来是耗时耗力。国外研发一款新药的预算一般是3-5亿美元,研发时间大多需要7-10年。况且由于药检审批繁琐复杂,加之每一种“孤儿药”所对应的市场较小,研发风险大,药企就更加对“孤儿药”研发敬而远之。

为打破“孤儿药”研发低迷的僵局,各国政府以政策推动“孤儿药”的发展。1983年美国正式颁布《孤儿药法案》,根据此法案,孤儿药可以获得快速审批、减免税费、免除申报费用、研发补助和七年的市场独占权。1999年,欧洲出台《孤儿药欧盟条例》。

作为罕见病患者超过1600万的国家,中国也抓紧了对“孤儿药”政策的放开。从“十二五”规划开始,政策上便放开对孤儿药研发的限制,对罕见病等特殊人群用药实行优先审评。2017年2月14日,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药品安全规划》,规划中提出要保证罕见病用药的市场供应。政策上不断释放利好消息,带动了“孤儿药”市场的发展,也让更多医药企业投入到“孤儿药”市场。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创新进步,对于罕见病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医学界认为,基因测序、质谱分析、信息分析等技术为基础的精准医疗是未来“罕见病”的主要治疗模式。而对罕见病领域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人类疾病机理的认识,帮助我们发现潜在的新型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