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前来递送罕见病调研报告的皓宇,刘连昌默默站到他身后,熟练地推起皓宇的轮椅。在住地房间里,这名甘肃人大代表拿出自己的提案:确保罕见病患者及时得到医疗保障。
与皓宇一样,刘连昌的儿子刘大铭也患有成骨不全这一罕见病。成骨不全,又称脆骨病,瓷娃娃,患者受到轻微的碰撞也会造成严重的骨折,重者残障,甚至会失去生命。“大铭现在,22岁,还不到30公斤。”谈及儿子,刘连昌能说很多,但声音放低,语气有些沉重。在带着儿子四处就医、做手术时,他也渐渐开始了解罕见病与其背后的群体,“一直想为他们做点事”。于是,原是解放军代表团成员的他,今年作为甘肃代表,决心拿出一份关于罕见病的提案,并开始征集其他代表的签名。
在这份提案中,刘连昌提出要尽快建立罕见病医疗保障制度。“当务之急是要把罕见病纳入医保”,刘连昌说,这是他提案的第一个建议。据有关专家推算,目前中国已经有2000万左右的罕见病患者在册,但能得到医保以缓解治疗压力的,仅有不到1%的患者,大部分患者仍需要自己负担庞大的治疗费用。“也不是一次治疗就好,要好多次。”刘连昌想起儿子已经做了十余次手术,甚至需要远赴意大利进行手术,否则就有生命危险。但他坦言刘大铭虽然得了比较严重的成骨不全症,但仍是幸运儿——由于刘大铭生在部队里,就医不需要家里支付费用,“如果让我们自己来负担,肯定也是负担不起的”。
在刘连昌撰写提案之前,上海市与青岛市已经先行将罕见病纳入医保。但在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7000多种罕见病中,上海和青岛分别仅有56种和55种被纳入医保体系。刘连昌认为需要借鉴两地针对罕见病的医保模式,要将在册的罕见病都纳入医保体系,“医保就是要解决人看病的问题,”刘连昌说。
同时,刘连昌还希望能以政府为主导,联合民政、药商和慈善机构一同分担罕见病患者的治疗药费。“不止2000万个家庭(被拖垮)”,他反复强调,由于罕见病治疗和用药费用太过高昂,不仅患者本身的家庭被拖垮,其亲戚朋友也可能就此返贫。
刘连昌儿子刘大铭前往意大利进行手术时了解到,与他一样患有成骨不全症的意大利孩童,大都是生下来就开始治疗,一直用药,“现在与其他人一样,不会影响生活”,刘连昌说。刘连昌还发现很多用以治疗罕见病的药品都是来自国外,而国内却没有进口。因此他提出要建立“同情用药制度”,即经过国家药监部门批准,让患有威胁生命疾病的患者能够提前使用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刘连昌在提案的最后,提出加快罕见病专项立法。“这是从根本上,从立法上,有效保障罕见病患者的生活。”刘连昌说,他认为这不仅能够在治疗上帮助罕见病患者,还能在上学、就业上为他们提供帮助。由于成骨不全患者极易骨折,许多学校并不愿意接受这些孩童。为了能让儿子上学,刘连昌表示自己一直在给校长写保证书,“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保证如果儿子在学校发生意外,与学校无关。“这孩子,一路走来很不容易”,刘连昌轻轻地,一字一顿地说。
2013年,刘大铭创作出版了一本长篇个人自传《命运之上》,记录了自己与病魔抗争的过程。2014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青年中国说》节目中,被称作“玻璃娃娃”的他分享了自救改变命运的故事。2015年,刘大铭考上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并在同年9月前往英国就学。
从儿子身上,刘连昌看到,罕见病患者只要走出来,“对他们来说就是另一个世界”。而且“不仅改变自己,还能改变其他病人”,他也正是受了儿子刘大铭的影响,从开始了解罕见病,到决定在两会上为罕见病患者发声。
“这毕竟是罕见病,好多人都不是那么了解。”刘连昌说,他已经征集到了十余个代表的签名,还需要更多,“发动30人,就能成为国家提案,卫计委(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就能给回复了”。
刘连昌现在还有别的担忧,儿子刘大铭6月即将回国录制节目《超级演说家》,“担心他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