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特别关注 >人物故事
女子突发腰痛、加重至瘫痪,竟是罕见髓内海绵状血管瘤
发布时间:2021/11/03

今年37的李女士,4天前突发腰痛、双下肢麻木加重至瘫痪,动弹不得。在当地医院治疗,一直未明确病因。李女士和家属焦急万分辗转多家医院咨询,最后来到了我院神经外科进一步治疗。


病史和治疗:她会永久瘫痪,甚至失去生命吗?


患者,女,37岁,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腰痛,疼痛延伸至双下肢,虽疼痛程度可忍受,却没有缓解。


当日下午,患者腰痛症状无缓解,渐感左下肢麻木,尚可独立行走,行走时左下肢外展幅度大,当晚遂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胸椎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予对症处理。


患者返家后,自觉腰痛及左下肢麻木症状无明显缓解,遂立即前往罗平某县医院就诊,行胸椎CT及MRI检查及甲强龙激素冲击、补充电解质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期间患者逐渐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不能独自站立,第二天,患者出现双下肢瘫痪。


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入院后,院长张永力问诊、查体发现双下肢软瘫,肌力0级,大小便失禁,胸T10以下感觉消失,完善检查,MRI显示,T10髓内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手术切除的必要。


1635920034.png



但,因患者自身情况特殊,起病急病情进展快,而且症状严重,手术难度和风险极大,稍有不慎,可能会造成出血、脊髓、脊神经功能障碍及脊髓供血障碍等并发症,甚至会导致下肢完全瘫痪。

最终,经过我院神经外科专家会诊讨论,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急诊行“胸9-11椎般减压胸10髓内血肿清除及畸形血管团切除术”,策略是以最小的创伤代价达到脊髓减压,最大限度切除畸形血管团,解除占位效应,尽可能挽救脊髓功能的目的。

手术顺利,术后肌张力有所恢复,为术后康复治疗改善下肢瘫软等症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术后病理报告显示为海绵状血管瘤。


院长张永力介绍:脊髓就像是“电话总机房出来的总电缆”,内含数万条细小的神经纤维。如果脊髓发生横贯性损伤,则患者会出现受损平面以下截瘫、大小便功能障碍等,这对于一个37岁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噩耗!但要在不到手指粗的脊髓中完整切除“血管瘤”,又不损伤脊髓,是极难的事情。为此,团队做了充分的准备,借助先进的手术设备,为患者切除髓内血管瘤,且没有造成脊髓损伤。


海绵状血管瘤分为多种疾病类型,临床症状各不相同!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肿瘤,而是异常增生的血管团,但由于缺乏动脉成分,因此已成为畸形血管瘤,主要是由血管厚薄程度不同的良性组织形成,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发病率第二位的出血性血管病,人群患病率高,多于青壮年起病。


可发生在大脑、小脑、脊髓,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幕上,脊髓海绵状血管瘤多位于颈、胸段髓内,脊髓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上虽然较为少见,但该疾病可引起反复出血,起脊髓损伤,而导致患者肢体瘫痪、大小便不能控制,甚至呼吸衰竭。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比脑海绵状血管畸形更易于表现出临床症状,而临床症状的出现及它们的发展取决于病变在脊髓中的位置、病变进展的速率以及是否出血。


病程进展可表现为3 种方式:(1) 慢性出血症状进行性加重;(2) 少量出血后吸收症状好转,然后再出血、加重,反复进行,症状也逐渐加重; (3) 症状突然出现,造成严重瘫痪,出血吸收后也不能好转。


急性神经功能缺失是近期出血所致,患者可以有急性运动或感觉功能缺失、直肠及膀胱功能障碍、以及疼痛。


慢性脊髓病变可源于病灶的增大或反复微小出血。由于出血后血红蛋白的崩解,毒性代谢物质的释放导致脊髓传导束破坏及受到刺激,随着小出血及出血后产物的重吸收,可出现症状反复发作,这种间断发作的方式可被误诊为横贯性脊髓炎或多发性硬化。


海绵状血管瘤应手术还是保守治疗?怎么治?


髓内海绵状血管瘤自然病史中出血发生率的报道不一,一般为每年2%~4%,脊髓海绵状血管瘤初期病变体积较小,容易破裂出血,出血后对脊髓功能障碍的损害较重。


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包括显微手术和保守观察。为了预防再出血及可能出现的脊髓功能严重受损,一般情况下,髓内海绵状血管畸形出血后应积极手术治疗。


在手术选择上,对于急性出血患者,症状严重,脊髓功能损害程度重,特别是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位于髓外或者髓内表浅者,应急诊清除血肿,脊髓减压,尽量切除病灶,以挽救脊髓功能为治疗目标,以期清除出血和髓内海绵状血管畸形占位效应后脊髓功能能够恢复。


对于起病后症状不重的患者,可以等待血肿吸收后,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周围胶质增生形成时手术,以减轻手术对脊髓的损伤。如果症状轻微;病变小;位于腹侧的髓内海绵状血管畸形,手术风险太大;或无症状、偶然发现的髓内海绵状血管畸形可以随访,保守治疗。


所以,不赞同对所有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均行积极手术切除,而是通过精细选择只对那些更可能受益的患者进行外科手术。


免责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科普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代替个人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到院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