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特别关注 >人物故事
被诊断为“脑瘫”的娃娃站起来了
发布时间:2021/01/27

微信截图_20210127170540.png

段丽芬医生在会泽义诊 供图


微信截图_20210127170547.png

段丽芬医生给患儿做检查 


  ■ 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毛亚南

  医学是呵护生命的科学,医生更需要匠心指引,更需要工匠精神。

  段丽芬是昆明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的副主任,她通过观察、询问,再用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改变孩子的一生。也正是由于她的精准判断,挽救了多名罕见病患儿及家庭的命运。1月初,记者来到昆明市儿童医院,了解这位“神奇医生”的工作日常。

  5岁男童被误诊为“脑瘫”  

  段医生年龄不大,总带着谦和的微笑,语速中等,虽不属于风风火火型,但绝对是干练型。最近,她凭借自己的“火眼金睛”发现了一名患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小女孩,经过治疗已经痊愈。这些年,经她治愈的病例不胜枚举,她以高超的专业水准,改变着一个又一个患儿的人生。

  说起她的事,就不得不说曲靖两姐弟就医的故事。

  男孩小海(化名)来自曲靖市白水镇,就诊时不足5岁。这个小男孩因双下肢乏力8个月、左下肢跛行,到昆明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医生得知,小海8个月前出现下肢乏力、酸痛等情况,行走时步态蹒跚、双脚脚尖着地、容易跌倒,且长时间站立困难。家长曾带他在当地就诊,结果被诊断为“脑瘫”。

  段丽芬副主任看诊后,认为小海患的是“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建议家长给孩子服用一种名叫左旋多巴的药物。孩子用药一天后,下肢无力的症状就出现好转迹象,很快,小海的病情就有了实质性好转,不久后就出院了。

  住院期间,段医生询问了孩子的家族史,得知小海有个姐姐叫小梅,自幼便卧床,不能坐,也不能站立,喝水、进食都要家长协助,四肢仅能平移,不能握物。但是,她的智力和语言发育与同龄孩子一致。当别的孩子去上学时,小梅只能天天躺在床上,因为她无法自己坐稳,父母用被子给她在墙角做了个小窝窝让她靠着;父母去田里干活时,就把她背到田间地头去躺着。

  详细了解病情后,段丽芬告知小梅父亲,小梅应该也是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让他回家立刻给孩子服用左旋多巴,“可能还有治好的希望”。

  姐弟俩从“脑瘫”到康复

  带着出院的小海回家后,父母立即给女儿小梅服用了这种药。服药后,孩子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好,几天后能抬头,10多天后就能坐。3个月多后,小梅竟然能下床了。1年后,她已经能够自如地行走。随后,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小梅圆了上学梦。

  因为患病太久,小梅的胸廓仍有严重的后凸畸形,但她日常生活的能力已经恢复了。现在,小梅已经能为家里分担家务,能下地干农活,也能像别的孩子那样自由、快乐地奔跑、呼吸,享受美好的生活。

  见女儿病情得到极大的改善,小梅的父亲激动得大哭,他没想到,多处求医无果的女儿竟然还能康复。一家人对段医生的感激无法用语言表达。

  段丽芬经常去农村义诊,她偶尔也会去曲靖,抽时间专门去看望小梅和小海。她的准确诊断不仅改变了小梅和小海姐弟俩的命运,更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

  小梅、小海姐弟俩从“脑瘫”到康复的事情在当地传开了,很多村民不相信,还纷纷到小梅家“眼见为实”,一来二去,大家都记住了段医生的名字,记得了“孩子如果得了什么怪病,不能放弃治疗,去昆明市儿童医院找段医生”。

  “儿童罕见病要早诊断,早治疗”

  段医生介绍,罕见病(Rare Diseases),又称“孤儿病”,是指那些发病率低、患病人数少的疾病。部分罕见病是可治疗的,而且只要科学治疗,会收到比较理想的疗效。但如果不治疗,患儿可能出现严重残疾,造成一生悲剧。例如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就是一个可治性的罕见病。一旦确诊,诊治简单、疗效好、见效快,基本能改变患儿的后半生。

  段医生介绍: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又称“Segawa病”或“伴有明显昼夜波动的遗传性进行性肌张力障碍”。这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是由于基因缺陷导致多种酶合成不足,使多巴胺生物合成受阻引起的临床症状。患者典型表现为:儿童期或青少年起病,多以下肢肌张力障碍或步态异常为首发症状,之后逐渐出现全身进行性肌张力障碍。临床症状有显著的“早上轻,晚上重”特点。出现这些症状,就要考虑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服用小剂量左旋多巴药品后,会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段医生提醒,疑似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类似脑瘫的患儿,应当尽早完善基因检测协助诊断。她还呼吁各家医疗单位应增强儿科、康复医疗人员对该病的认识,在临床、基因分析基础上进行遗传咨询实现优生优育,诊断病例及早治疗,降低致残率。

  公开报道显示,日常生活中,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极易误诊为脑性瘫痪、少年帕金森。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医治,可能会带来肢体畸形或废用性改变。国外统计了1952年至2011年间的576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从起病到延误诊断时间长达13.5年。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在全球范围内误诊率极高,绝大多数患者被误诊为脑瘫。

  ★新闻链接

  昆明市儿童医院

  5年收治罕见病患儿

  1071例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罕见病患者有1680万。2015年国家卫计委成立了“国家罕见病诊治与保障专家委员会”致力于罕见病议题的解决。2018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五部门联合公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收录了121种罕见病。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等医疗机构牵头成立了中国罕见病联盟,旨在推动医学在罕见病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提升罕见病防治与保障水平,促进罕见病临床、科研与孤儿药开发的协同创新。2019年8月,云南省医学会儿科分会成立了罕见病学组。

  5年来,昆明市儿童医院共收治儿童罕见病1071例,涉及67种疾病,患儿平均年龄3.6岁,3岁及3岁以下的占55%。发病率高居前5位的疾病分别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血友病、视网膜母细胞瘤、21羟化酶缺乏症、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

  近些年,儿童罕见病病例数逐年增加,罕见病在全云南省地域分布广,各州市均有分布。儿童罕见病住院患者人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增幅明显,这与昆明市儿童医院近年来罕见病诊疗技术提高、医患对罕见病意识增强和国家罕见病目录的制定有关。大部分罕见病虽然目前无特异性治疗,但是部分罕见病若能积极治疗,能较好地缓解患儿的病情。希望有疑似罕见病的患儿到专业的医院就诊,以便正确确定病因,科学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