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张景懿(左)参加公益活动
她从事基础艺术教育26年,热心公益活动,不断探索公益艺术心理课程,为武清留守、困境儿童,单亲、重组家庭做公益心理辅导课。她为“瓷娃娃”上艺术修养心理课,惠及上百个罕见病家庭。她就是“助人为乐”武清好人、石各庄中心小学教师张景懿。
今年45岁的张景懿1993年8月参加工作,从事小学音乐教育工作已有26年。2015年春天,张景懿作为一名志愿者走进区医院,成为“瓷娃娃”的老师。每次上课,她都要提前一周准备,反复推敲环节,并提前准备好上课用的材料。“瓷娃娃”年龄最小的只有3岁,最大的18岁,学习经历参差不齐,有的是初中水平,有的没上过学,基本不识字。因为疾病的原因,家长也很少让孩子们做家务,大部分孩子没有做饭、买菜等基本生活能力。针对“瓷娃娃”的特殊情况,张景懿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设计了《艺术与生活》教学课程,利用音乐容易被理解的特点,细致制定教学目标,让孩子们在美感体验中陶冶情操。她了解到大部分“瓷娃娃”都不曾走出过自己生活的村庄,他们的家庭因病致贫,就连城里孩子总吃的常见的水果,他们也没见过,更别说亲口尝一尝。张景懿心疼“瓷娃娃”,但她深知慈善不是施舍,她不仅要让孩子们吃到水果,还要让他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有尊严、长知识、长本领。在一堂课中,张景懿像魔术师一样拿出几样水果,介绍了基本知识后,她结合妇女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让孩子们动手制作主题水果拼盘,和家人一起分享。家长吃到孩子亲手制作的精美水果拼盘,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张景懿说:“每次课都会有家长感动得流泪,都能听到孩子们的欢笑,看到孩子们的进步。”
通过“瓷娃娃”小课堂,张景懿结识了许多公益界人士,也让她了解到武清有100余个留守、困境儿童。这些孩子牵动着张景懿的心。通过走访调研,张景懿资助了8位特困生,并利用周末对孩子及家长进行心理辅导。一位叫小强(化名)的孩子不爱说话,在经过多次辅导后对张景懿说:“老师,也许我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孩子,但请您相信,我一定是学习最努力的那个,我不会让您失望,您等我的好消息吧。”3年过去了,如今的小强已经是个出口成章、热爱写诗的初三学生。
2018年5月,张景懿的家庭被评为区最美家庭,并参加了家风故事会。活动中,她的儿子王心语给母亲写下了心里话。在儿子的记忆里,妈妈除了每天上班,回家做饭,就是写论文、教案。妈妈不在家的时候,他最喜欢的游戏就是拿着一支笔,在本子上涂鸦,姥姥问他在干吗?他会“机智”地大声回答写论文!儿子说:“我妈妈喜欢笑,心里只装着学生;她不会照顾自己,但却总是细心地照顾着多病的爷爷、奶奶和年迈的姥姥、姥爷;她体弱多病,但一接到敬老院、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求助电话就会‘满血复活’出现在他们面前,估计这世界上只有我和爸爸能看到她回到家精疲力尽的样子……”
守护人、成就人、丰富人、发展人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张景懿一直以来追求的工作目标和遵循的准则。为配合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她排练快板《预防犯罪, 标本兼治》、三句半《防微杜渐》两个儿童节目,参加了5场区青年志愿者法制宣传教育文艺巡回演出,还参与了《阳光与法同行》的法制教育节目光盘的录制。作为课题组长,张景懿承担着国家级“十一五课题”《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研究》,个人撰写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论文20余篇。
很多人问张景懿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公益?她说,参加公益活动让她在付出的同时收获了快乐。在她看来,让困境中的孩子拥有美好的未来,是一件开心、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