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重磅更新!DMD管理指南发布,这些变化关乎孩子的未来
发布时间:2025/09/09

近日,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发布了《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多学科管理指南(2025版)》,这是对2018版专家共识的重要更新和扩展。作为DMD患儿家长,了解这些变化对孩子的全程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将为您解读新版指南的重要更新,并提供实用家庭指导。

 

指南制定方法

 

2025版指南明确采用改良德尔菲法进行制定,包括3轮推荐建议问卷调查,成立了指南核心工作小组和完善小组,有更多学科领域专家参与。

 

该版指南的制定整合了最新临床证据和实践经验,为当前阶段提供更合适的指导方案,建议DMD家庭更加重视和遵循2025版指南的建议。

 

新旧指南对比

 

接下来,本文将对比2025版指南和2018版专家共识(《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发布),介绍新版指南的更新内容。

 

|多学科管理模式

 

2018版共识

 

指出要在系统评估后制定个性化治疗措施,以及>5岁确诊后需进行全面评估,但未明确更多细节。

 

2025版指南

 

明确神经肌肉病专家作为多学科团队的首席临床医师,全程管理;

 

提出建立动态化、多学科的监测体系,根据病情演变调整复诊项目和监测频率;

 

新增互联网远程医疗和人工智能作为辅助,缓解就医负担,但不能代替门诊随访和专家团队建议

 

患者家庭指导建议

 

寻求科学组建的神经肌肉病专家牵头的多学科团队进行全程管理;积极配合动态调整随访计划;善用、慎用线上问诊和AI评估等新工具

 

疫苗接种

 

2018版共识

 

仅指出需完成计划疫苗接种,在激素治疗前完成肺炎和流感疫苗的接种,具体指导不足。

 

2025版指南

 

明确要求完成计划疫苗并特别重视非免疫规划疫苗;

 

要求激素治疗前接种肺炎球菌和水痘疫苗,每年接种流感疫苗;

 

正接受激素治疗的孩子应优先选择灭活疫苗,若必须接种减毒活疫苗需前后暂停一段时间的激素治疗。

 

患者家庭指导建议

 

务必完成计划疫苗接种;重视非计划疫苗,避免病毒感染;若遇接种活疫苗等特殊情况,务必提前与医生协商调整用药方案,切勿自行停药

 

|心理管理

 

2018版共识

 

仅简要指出需进行心理评估和支持,缺乏具体工具和方案指引。

 

2025版指南

 

进行了系统化规范,要求对患者和照护者进行双重心理评估

 

推荐对不同年龄段患者使用不同评估工具;

 

强调每次复诊都应进行心理健康筛查;

 

新增药物治疗方案,明确在必要时考虑使用的药物,并提出对智能和语言发育障碍应进行康复干预。

 

患者家庭指导建议

 

应为孩子和家长都安排定期心理评估;若发现情绪或行为问题,应及时寻求专业干预;应理性看待并遵医嘱使用药物,也要注意,非严重心理状况不建议以药物干预为主

 

|康复管理

 

2018版共识

 

强调康复评估、牵伸运动和辅助器械使用的重要性。

 

2025版指南

 

细化分期策略,独走期建议轻至中等强度运动,不能独走期需加强上肢主动训练和下肢被动活动;

 

推荐居家康复,不建议长期住院康复

 

可以使用人工智能辅助评估,但仍需要医师确认

 

新增呼吸肌力与咳嗽训练以维持呼吸功能。

 

患者家庭指导建议

 

定期进行康复评估,遵循分期运动建议,注意呼吸训练和关节保护,合理使用辅助设备,保持居家康复的连续性与安全性,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调整方案。

 

|骨骼肌管理

 

2018版共识

 

强调在4-5岁开始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延缓疾病进展,并介绍了副作用及剂量调整原则,和运动功能评估的主要工具。

 

2025版指南

 

新增伐莫洛龙作为糖皮质激素选择;

 

强烈推荐每日给药以达最佳疗效,并明确不建议间断给药方案;

 

在评估方面,引入了更多定量工具;

 

新增Givinosat(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作为6岁及以上患者的治疗选择。

 

患者家庭指导建议

 

务必在医生指导下及早并坚持规范使用激素治疗,不要自行减量或停药。定期返回医院进行运动功能评估,以及与医生沟通治疗方案的调整。

 

|骨科管理

 

2018版共识

 

强调定期骨密度和脊柱检查、补充钙与维D,针对严重骨质疏松或骨折使用双膦酸盐药物治疗,并提及跟腱与脊柱手术的评估标准。

 

2025版指南

 

指出7岁后需每年一次骨密度和脊柱检查

 

明确了更严格的手术条件要求;

 

推荐使用伐莫洛龙治疗的患者应遵医嘱减少骨质疏松药物使用

 

患者家庭指导建议

 

务必定期遵医嘱完成骨密度和脊柱检查。及时与医生沟通了解药物和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与潜在获益,做出明智决策。

 

|心脏管理

 

2018版共识

 

建议在确诊时进行心脏评估,随后规律随访。同时指出药物治疗条件。

 

2025版指南

 

细化评估的要求,推荐每年例行检查,出现异常以后半年一次;

 

推荐即使功能正常,9岁后也可以开始使用ACEI/ARB药物,延缓功能下降,并指出加用依普利酮效果更好;

 

深入明确了心功能各类异常的标准化治疗。

 

患者家庭指导建议

 

务必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坚持遵医嘱服药;密切关注孩子有无心慌、气短、异常疲劳等变化,及时咨询医生。

 

2018版共识

 

要求定期检查,并指出多项指标改变达到阈值时采用训练、机械辅助、气管切开等方式干预。

 

2025版指南

 

指出检查起始为晚期独走期,频率为每年一次,不能独走期则要求半年一次

 

新增推荐检查手段,如多导睡眠监测,神经电生理检查等;

 

完善了不同指标和对应的干预手段;

 

新增指出艾地苯醌对呼吸功能的保护作用。

 

患者家庭指导建议

 

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关注睡眠有无打鼾、呼吸暂停或日间嗜睡等现象并咨询医生;学习使用辅助排痰设备,遵医嘱适时开始无创通气以保护呼吸功能。

 

|营养与肠胃管理

 

2018版共识

 

强调定期监测体重与营养状况,预防肥胖或消瘦,补充钙与维生素D,并对吞咽障碍、胃食管反流及便秘等进行定期评估和干预。

 

2025版指南

 

指出更详细的营养评估指标和频率;

 

强调控制热量,预防超重,并适当提高蛋白质食物占比

 

完善对营养障碍不同情况的具体干预指导。

 

患者家庭指导建议

 

预防肥胖或消瘦;保证蛋白质、维生素D和钙摄入;遵医嘱定期评估相关功能;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内分泌管理

 

2018版共识

 

建议定期监测身高、体重和性发育,并初步探讨了生长激素和睾酮替代治疗。

 

2025版指南

 

建议定期监测,确诊即开始评估内分泌,9岁开始评估性腺发育情况

 

明确不推荐常规使用生长激素替代治疗;

 

细化对青春期和睾酮替代治疗的指导,指出睾酮治疗的潜在益处,但不建议10-12岁前开始使用

 

患者家庭指导建议

 

定期评估身高增长和青春期发育迹象;发现生长发育严重落后时,及时咨询医生评估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麻醉与疼痛管理

 

2018版共识

 

简要提及手术前需评估麻醉风险,注意脂肪栓塞等。

 

2025版指南:新增独立章节系统阐述

 

术前确保营养支持,并由多学科团队联合评估心肺功能;

 

术中加强监测,麻醉推荐局部浸润和神经阻滞麻醉,避免使用吸入性麻醉药和去极化肌松剂;

 

长期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建议围手术期维持治疗,必要时追加氢化可的松保护肾上腺。

 

疼痛者需根据程度选用药物,大多不需要止痛治疗,严重者需遵循三阶梯止痛原则,避免长期止痛治疗

 

患者家庭指导建议

 

孩子在任何手术或有创操作前,务必告知医生DMD病情并要求多学科评估,确保在避免相关禁忌的前提下进行手术,术后密切关注呼吸和疼痛表现。

 

|基因治疗

 

2018版共识

 

简要介绍部分基因治疗策略,提及个别药物可能有一定疗效,但无充分证据。

 

2025版指南

 

更全面地列出已在国外获批的多款药物,但明确指出它们均需在激素治疗基础上进行,且因临床疗效有限,至今的研究并不能阻止疾病进展

 

患者家庭指导建议

 

请理解当前基因治疗仍属补充性且效果有限的治疗,切勿因追求基因治疗而中断常规的激素及多学科管理;所有治疗决策务必在资深医生指导下审慎选择

 

|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

 

2018版共识

 

强调由专业遗传医师提供咨询,建议已生育患儿的母亲再次妊娠时进行产前诊断。

 

2025版指南

 

强调女性携带者也可因X染色体偏倚失活而成为患者

 

指出患病的女性携带者要按照男性患者进行多学科综合管理,并强调其妊娠需要警惕心脏损伤风险;

 

进一步强调,因为生殖细胞嵌合体现象,已生育患儿或女性携带者的母亲再次妊娠均建议进行产前诊断指出不建议对所有携带致病性突变的

 

胎儿终止妊娠,需要充分评估,在预估严重、父母充分知情的前提下可考虑终止妊娠

 

患者家庭指导建议

 

有生育计划的携带者母亲务必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胎儿基因型致病时,充分结合病情和医生建议做出妊娠问题的决策

 

总结

 

新版指南的发布,是我国DMD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从疾病前期的疫苗接种到中晚期的多器官功能维护,再到家庭生育规划,新指南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管理路径和更坚实的科学支持

 

请家长们与您的主治医生团队建立长期信任的伙伴关系,将科学的指南与孩子个性化的需求相结合,坚持定期完成复查,并遵医嘱动态调整治疗方案。此外,家长们还应善用新兴医疗工具,但始终以专业医疗建议为准

 

虽然DMD的挑战依然存在,但每一步规范的管理都在为孩子的未来铺路。关注当下,积极行动,让我们与孩子一起,走好脚下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