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诊疗仍难免可望不可及的困境
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多发性神经病(ATTR-PN)是由编码转甲状腺素蛋白的TTR基因致病变异导致的一种以周围神经损害为主,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多系统疾病。ATTR-PN的诊断仍是临床的一个难点,需要临床、病理和遗传学证据,三者是提高ATTR-PN诊断效率的关键。不仅需要医生具有专门的知识,也需要标准化的病理实验室以及向这些医院转诊患者的渠道,以获得TTR基因检测的高效率。
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团队开展过一项回顾性研究,预估中国患者达10-20万例,但目前全国各大中心能接触或记录到的病例总计只有几百名。这样大的差距,主要归因于难诊断。这种疾病的实质是多系统受累,但初步的临床表现太不典型,患者感受到麻痛和没有力气,很多病人早期会有腹泻或者便秘交替症状,或者下肢痛;这些症状就像感冒症状一样容易令人忽视,与很多常见病的病症雷同。从患者层面,面对这样的不适,不可能大动干戈地投入医疗费用去详细查体;而且即使患者重视到医院就诊,在没有特别病情进展的情况或特别契机时,医生也无法建议患者做深度检查。这是全世界医生都会面临的难题,罕见病往往隐藏的很深。
需要与ATTR-PN行鉴别诊断的疾病很多,最容易误诊的是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对于怀疑CIDP的患者,使用激素或丙球治疗无反应,可考虑到ATTR-PN;但此点在国内不具有落实性,因为丙球价格特别贵,很难从这个思路上进入ATTR-PN的诊断流程。通过一般检查和正确解读电生理检查结果可以初步鉴别,进一步采取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基因分析是诊断ATTR-PN的关键。
罕见病的终极疗法或要看基因治疗
如果临床诊断的那些理想模式不能实现,就需要尽可能收集一些临床线索,包括患者有无周围神经病的表现,就要问到是否有便秘或腹泻、手麻,家中父母或兄弟姐妹有无手麻的经历。从研究上,我们也怀疑年龄较大的轴索性周围神经病患者可能更有必要进行TTR基因的筛查;但随着轴索性周围神经病在临床上可治,就又失去了这个切入机会。ATTR-PN的漏诊或误诊,致使患者预后比较差,因为它本身是致死性的,早发现早治疗是争取较佳预后的关键。
ATTR-PN诊断后,应对患者周围神经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期和分级,同时需要评价患者多系统受累的范围和程度,依此实施多学科管理,涉及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眼科、消化内科、肾脏内科、外科、康复科和营养科。大部分患者在诊断明确后可以居家在专科大夫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针对ATTR-PN的药物主要包括转甲状腺素蛋白稳定剂和基因沉默药物。从全球用药来看,转甲状腺素蛋白稳定剂包括氯苯唑酸和二氟尼柳,但目前只有氯苯唑酸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ATTR-PN的治疗。二氟尼柳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在国内只批准用于关节炎及疼痛的治疗。所以当务之急还是要有更先进的药物可用。2021年,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发布了《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诊治共识》,对我国当前诊疗现状都有叙述到。ATTR-PN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罕见病,并且中国人群中的患者基数比较大,需求大,所以非常值得在这个病种上投入更多关注。
国际上对ATTR的疗法研究已进入基因治疗时代,2021年《新英格兰杂志》发布了对该病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基因编辑疗法,通过脂质纳米颗粒(LNP)递送载体,将靶向TTR基因的CRISPR/Cas9组合递送到肝脏,从而可以肝脏特异性敲除TTR基因,降低TTR蛋白的表达。2022年6月,研究团队公布1期临床试验中期数据,显示次给药后患者血清中TTR蛋白水平的下降幅度在长达12个月时间里能够稳定持续。基因治疗提供一种根本性治愈的方法,尽管目前还没有进入临床,但这个疗法趋势很明显,在某些罕见病中已有实现。现代医学发展速度还是相当惊人的,相信ATTR疾病未来也可实现更好的治疗,诸如基因疗法,甚至加速组织中淀粉样蛋白的吞噬或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