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王艺:常见病诊治中的“罕见病思维”至关重要
发布时间:2023/10/24

罕见病种类多、疾病表现复杂,精确诊断是治疗罕见病的第一步,不少罕见病藏匿在与常见病相似的症状中,难以诊断与鉴别。医生在临床诊疗中,不应只关注“常见病”而忽视“罕见病”的可能性,才能尽量避免误诊、漏诊。

对此,罕见病领域的诊疗经验越丰富,医者往往会有更深入的思考。在蔻德罕见病中心(CORD)、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共同举办的第12届罕见病高峰论坛上,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王艺教授结合多个罕见病病例,阐述了对常见病诊治中“罕见病思维”的理解,希望广大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及时识别罕见病,具备更完善的临床诊疗思维。


罕见病诊疗的重要特点


王艺教授介绍,由OMIM数据库的相关统计数据可以了解到,患有遗传性疾病及与罕见病相关病种的患者,保守估计在两千万以上。近年来,通过生物医药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二代测序技术相关遗传学的广泛应用,使得罕见病在诊断方面有了飞跃式的进步。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罕见病以下的几个重要特征值得关注:


80%以上为遗传性疾病。多数患者在儿童时期起病,甚至在新生儿、胎儿期就开始发病。30%的罕见病患儿在3岁前病逝,即使是非致死性的罕见病,也会导致功能残障。而目前整个罕见病患者群体中仅有6%-7%确诊并得到相应治疗。据此现状,辅助生殖及产前筛查咨询的缺口非常之大。


罕见病在临床表型上会影响到多系统和组织器官。受到单基因罕见遗传病的影响,在各个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临床表型和相关的临床症候,很多疾病在单系统上的症状表现有时掩盖了罕见病特征,导致了临床的误诊误治、难以确诊。

罕见病在遗传特征上覆盖了所有相关遗传方式和模式。包括单基因、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线粒体和基因的异常、动态突变/障碍以及单基因病等等,其复杂程度进一步对遗传学技术提出了挑战。


紧抓诊治要点与预警因素

谈及常见病中罕见病的诊断思维,王艺教授强调,要抓住来自于临床上相关罕见病的诊治要素和可能的预警因素。即使是面对普通的常见病患者,在接诊过程中都要有罕见病或某种遗传性疾病的诊疗思维。

王艺教授列举了一些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预警因素及相关病例:


疾病累及多系统


患者在早期确诊了先天性心脏病,或有骨骼畸形、其他肠道/心脏畸形,待到年龄增长手术完成后,又发现有发育障碍、语言障碍或其他运动障碍等。


这时,临床医生应立刻将自身缺陷相关疾病病史与现有症状相关联,可马上得出患者可能患有遗传代谢障碍性疾病的结论。


患者轻微感染后,出现明显意识障碍和全身脏器功能衰竭,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障碍,病情急转为重症脑炎或重症感染。


此类情况要立即监测相关代谢指标,包括血氨、血糖、乳酸、其他相关代谢物,此类症状相关的线粒体疾病、脑白质病变等,都隐藏在看似平常的普通感染之中,其致病的根本病因是由于罕见的基因突变。疾病出现不同表型


在临床上,王艺教授发现一些小月龄患儿在癫痫发作或确诊癫痫后,使用丙戊酸钠药物发生肝功能衰竭。过去认为,该现象是由于2岁以下婴幼儿药物不耐受产生的不良反应,并出台了相关禁服红灯;现在经过大量研究发现,许多线粒体病以及基因相关、代谢相关的疾病,才是导致严重肝功能衰竭的原因,而非药物引发。


真实病例:如何拨云见日?

王艺教授以难治性癫痫举例,介绍了各类症状背后的可能的罕见致病原因。

癫痫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癫痫病因非常复杂,有遗传、结构、代谢、感染、免疫以及相关的外伤、创伤、血管性病变等。也有同时兼具遗传性与结构性因素的患者,

临床上有一大类非常难治的癫痫,患儿发育非常落后、起病也非常早,从前称之为癫痫性脑病。后来发现,本病对发育相关的影响非常明显,重新定义为发育性癫痫性脑病。这类相关的疾病当中,有许多耳熟能详的罕见病患者,常伴有非常明确的遗传病因或相关综合征。

病例1:一位发作性猝倒患者

王艺教授介绍,这位前来问诊的患者,主诉为“受碰撞或噪音影响可能会立即跌倒”,曾被诊断为普通癫痫。后经相关遗传诊断后发现,该患者实际为发作性猝倒综合征,并明确其突变的致病基因GLRA1。结合该患者的临床表型,也发现其特征十分显著。


该基因发生突变的患者,出生早期可伴有腹股沟斜疝和脐疝,这在有发作性猝倒症状的群体中极其罕见。通过进一步问诊,医疗团队了解到,该患者确实有双侧腹股沟斜疝与脐疝治疗史,并伴有肌张力的变化和异常,其临床表型与基因型也高度统一。


这类临床诊断为癫痫或猝倒的患者,实际上是由于基因突变引发的罕见遗传性疾病,能够进行针对性治疗,可有效避免患者跌倒,保证其生命安全。对于该患者,医疗团队采取“老药新用”的方式,用氯硝西泮治疗,患者再无猝倒发作。


病例2:1,6二磷酸酶缺陷患儿

1,6二磷酸酶缺陷使得该患儿持续性出现癫痫和肝脏问题,甚至反复发生难治性低血糖进行抢救。后经遗传检测,发现该患者有FBP1基因突变。治疗团队为其制定了相关的饮食菜单并做预防处理。经随访,该患儿目前发育良好,智力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恢复,没有急性发作需抢救的情况发生。


病例3:GAMT缺乏症

该患儿通过限制天然蛋白摄入,服用特殊奶粉之后,很快逆转了患儿已发作的功能障碍和认知障碍。通过客观的影像学和脑电图相关检查,T3明显升高,治疗效果非常明显。


病例4:结节性硬化症

除神经系统病变及发育异常外,皮肤相关表现(例如色素减退斑或者牛奶咖啡斑),提示患者有可能为结节性硬化症(TSC),本病也是癫痫的重要致病原因。


TSC有多种临床表型,患者除癫痫外,还有心脏横纹肌瘤占位。在该患者就诊随访的过程中发现,其肾脏血管有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被当作一般肿瘤进行了手术切除,右侧切除后左侧又再次出现,确诊TSC后来才认识到是由本病引发。该患者现通过微创血管干预处理有关肿瘤,治疗效果也十分理想。


王艺教授表示,该TSC病例的临床表现说明,患者在不同年龄段的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诊疗应有所侧重。在基因诊断标准中,有15%到25%是嵌合体突变,需要进行深度测序和基因检查。


重视特殊症状与罕见病的关联

王艺教授进一步提醒广大医生,当患者有特殊症状、持续不能缓解,应及时想到有相关症状表现的罕见病,能够让诊断效率大大提升,让患者及时得到治疗。


法布雷病的部分患者,会在青少年时期出现无汗少汗、肢端疼痛等症状,临床中遇到不明原因的上述症状患者,应常规进行酶检查,筛查是否患有法布雷病,一旦确诊,就立即推进相关治疗。


天使综合征,患儿可能会时常表现出“高兴”表情(如频繁发笑、微笑或兴奋),伴有面容特殊(如小头畸形)和智力发育、语言发育障碍,如果前来问诊的患者有面容、行为和相关表情组合出现,医生要马上考虑到该病的可能性,另外,本病在不同遗传方式下临床表现轻重程度也不同,对此情况,临床病因学诊断应当尤其谨慎。


小结


王艺教授指出,在常见病的诊疗中,医生们需要具有罕见病诊疗思维,注意可能的预警因素,如疾病急重且病因不明、多系统障碍、生长发育障碍、结构畸形等,以避免误诊。在诊断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临床医生要“想到”相应的病,从而进行相应检查以鉴别诊断。这需要医生不断积累对罕见病的认知,并在临床诊疗中及时应用所学,扩大诊疗视野。


她特别强调:“很多疾病在明确诊断后,有相关的对应治疗或者靶向治疗干预手段。在临床诊疗中具备罕见病思维,实现罕见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对罕见病患儿的成长,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