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举行大型罕见病义诊活动。 张芳 摄
今年2月28日,是第12个国际罕见病日,其主题为“搭建健康与关爱的桥梁”。今天上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举行大型罕见病义诊活动,邀请罕见病诊治专家给广大患者及其家属答疑解惑,宣传普及罕见病相关知识。
罕见病是指发病率低、临床上少见的疾病。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确认的罕见病达7000多种,约占人类疾病种类的10%。据估计,我国罕见病患者约有2500万。
“我们神经科在临床工作中,共诊断了约30种国家公布的神经科罕见病,有视神经脊髓炎、肌萎缩侧索硬化、自身免疫性脑炎、腓骨肌萎缩症、先天性肌强直、法布雷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肝豆状核变性等。”河北医大三院神经内科主任刘俊艳说,由于罕见病发病率低、临床病例少,且患病人群分散。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医务人员,对罕见病的认知都非常有限,因此罕见病确诊困难,高误诊、漏诊现象严重。
2月28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举行大型罕见病义诊活动。 张芳 摄
专家指出,罕见病涉及血液、骨科、神经、肾脏、呼吸、皮肤及重症等多个学科,临床医师普遍缺乏罕见病的专业知识。在我国,30%以上的罕见病患者需要5位至10位医生诊治才能确诊,科学诊断流程和相关临床路径、多学科会诊机制有待完善。
近年来,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罕见病的关注越来越多,国家对罕见病的诊疗和保障工作也越来越重视。2月27日,我国发布了《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罕见病的诊疗指南,详细阐述了121种罕见病的定义、病因和流行病学、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治疗等内容,并以流程图的形式展现每一个病种的诊断流程和治疗原则。
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相关部门印发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为各部门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实现患者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等就医全过程的连续诊疗服务;今年3月1日起,又对首批21个罕见病药品和4个原料药,参照抗癌药对进口环节减按3%征收增值税,国内环节可选择按3%简易办法计征增值税……这些举措对开展医务人员培训,指导医务人员识别诊断罕见病,提升我国罕见病规范化诊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爱罕见病患者,从了解罕见病开始!”河北省从事罕见病研究和治疗的专家呼吁,要解决罕见病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是政府、医疗机构的事情,需要全社会共同协作努力,希望有更多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来了解关注罕见病,帮助罕见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