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起,每年二月份的最后一天定义为国际罕见病日,转眼间已经来到了第11个年头。今年罕见病日的主题是“搭建健康与社会关爱的桥梁”(“Bridging Health and Social Care”),医疗机构与病友组织是实现患者健康和得到关爱的最重要桥梁之一。
近日,针对脊髓性肌萎缩症(简称“SMA”),首都儿科研究所联合美儿SMA关爱中心在京举办SMA多学科知识公益讲座,通过传播SMA的科学护理知识,提高患儿的生存周期与生命质量。
SMA患者大多在婴儿期即会起病,占比最高的重症Ⅰ型患者(60%)往往生命周期不超过两岁,因此SMA也被称作婴幼儿的“头号遗传病杀手”。身患SMA的宝宝们由于运动神经细胞在生命初期即开始受损并逐渐凋亡,进而连最普通的抬头、翻身、爬行、坐稳都难以实现,随着病程的发展,原有的功能还会不断弱化,甚至影响到与生命相关的吞咽和呼吸。重症肺炎后所导致的呼吸衰竭,是患者首要的致亡原因。
SMA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复杂疾病,需要多学科的会诊与管理来维持患儿的健康需求。SMA患儿在具有较重的基础疾病上,逐渐波及全身多系统功能受累,比如吞咽障碍、呼吸功能障碍、肌无力、骨骼畸变等等。照护者学习居家的多学科护理知识因而显得极其必要。本次公益讲座,首都儿科研究所多学科管理团队悉数到场,为京津冀周边地区的SMA患儿家长送上开年的“温暖第一课”。
首都儿科研究所在国内SMA诊疗方面具有临床和科研基础,特别是牵头开展SMA注册登记研究以来,在SMA多学科管理方面是国内起步较早的医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活动伊始,首都儿科研究所遗传研究室的首席专家宋昉教授介绍了我国对SMA在国家政策、药物研发、临床管理和预防的进展概况,同时简要介绍了SMA注册研究课题的研究进展。
随后,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的葛绣山医师介绍了SMA多学科管理的内容和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对患儿健康发育的重要意义。由于SMA患儿疾病严重的程度不同,既可能存在营养不良,也可能存在营养过剩的问题。就SMA患儿的营养支持和胃造瘘干预等问题,消化内科钟雪梅主任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报告。对于病情相对较轻的Ⅱ型和III型患儿来说,骨骼变形严重影响着患儿的器官功能和生活质量。对此,骨科邓京城主任做了详细讲解。而对于病情相对较重的I型患儿,重症肺炎后所导致的呼吸衰竭严重威胁着患儿的生命。呼吸内科郭文卉医师做了SMA患儿的呼吸道管理的报告,并分享了他们近期对SMA患儿呼吸管理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数据。最后,遗传室的瞿宇晋研究员为大家普及了SMA的遗传知识,并对SMA家庭的下一胎生育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建议。
讲座内容后,现场邀请了两位为患儿坚持做多学科管理的家长做经验分享。她们用亲身体会告诉大家,其实多学科管理并不难做,只有多学习多了解,才能少走弯路,孩子的身体状态才能最大程度地得以保持。
据悉,美儿SMA关爱中心在今年还计划陆续举办多场网络在线讲座,让更多的SMA家庭可以足不出户就了解到SMA患儿各方面的照护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