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研 >研究报告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患者儿童约占85%
发布时间:2022/05/06

“黏多糖贮积症(MPS)患者延迟诊断的主要原因是临床疾病知晓率低,这是很多罕见病面临的共性问题。” 2022年4月28日,中国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患者联盟线上举办了艾而绽放 MPS I 云端医学教育会,会上,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顾威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德云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周莛教授针对MPS的正确认识和治疗策略进行了宣传教育。


据了解,MPS在2018年已被纳入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是一种罕见的遗传代谢类疾病,MPSⅠ型患者儿童患者约占85%。根据疾病严重程度不同,MPS I可分为重型(Hurler综合征)和亚重型(Attenuated综合征)两大类,他们的中位诊断年龄分别为1岁和4~9岁;1岁患儿认知影响明显且技能丧失,平均寿命为8岁;而4~9岁患儿认知正常或稍有延迟,但存在学习障碍。


刘德云教授表示,MPS I型累及患者的骨骼/关节、内脏器官、神经系统、五官等多器官和组织,临床表现十分广泛,常见临床特征为身材矮小、面容粗陋、骨骼畸形、关节僵硬、呼吸道相关症状、心脏损害、肝脾肿大、疝、认知功能障碍和感官功能异常等。


“MPS I的诊断是通过临床、生化指标、酶学和基因评估来进行的。”顾威教授提到,确诊可基于以下4个方面,分别是临床表现、尿液GAG水平和干血纸片(DBS)中IDUA酶活性水平、基因检测。


此外,周莛教授从国内外指南提出了MPS I的治疗策略,他表示,MPS I确诊后选择ERT或HSCT治疗应取决于患者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只有当患者年龄≤2 (极少数>2)岁、重型或未知表型预测的且发育商DQ≥70的患儿可考虑HSCT治疗;其他情形都应该选择拉罗尼酶酶替代治疗。


不仅如此,拉罗尼酶 ERT治疗带来全身临床获益,可延缓MPS I 型疾病进展,HSCT手术前后使用可改善生存率。


对于黏多糖贮积症这类罕见病,患者面临着整体诊疗能力不足的严峻挑战。为了解决这类困难,建议各方应该推动黏多糖贮积症患者的注册登记、这将有利于专家了解我国黏多糖贮积症的流行病学、临床诊疗和医疗保障现状,帮助政策决策部门制定高风险人群的干预策略,完善诊疗服务体系、提高患者医疗保障水平、为提高药物可及性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