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5岁孩童患怪病自毁容貌,医生6元检查诊断罕见病——从一个特殊病例谈谈Lesch-Nyhan综合征
发布时间:2024/03/21

Lesch-Nyhan

Part1

  初诊 | 时间:2019年7月 

今天在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门诊坐诊时,遇到一例特殊病人。

患儿,男,5岁5月,主诉“现5岁5月不能独走”就诊。

现病史:1岁时发现发育落后,曾辗转多家医院,在外院诊为“脑瘫”,间断行康复治疗,运动能力缓慢提高。近1年来运动能力出现倒退,爬行及倚墙站立能力丧失。8月余前出现咬口唇,1月余前出现咬手指,均不能制止

既往史:无重大疾病史。无惊厥史。无长期服药史。

个人史:母孕期否认异常,患儿系G3P2,足月顺产,生后无窒息史。

家族史:父母体健,16岁姐姐和4岁弟弟均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查体:神志清,精神反应一般,易哭闹。下唇部分缺如,可见溃疡面。双手指部分脱皮,左手拇指甲床呈黑色,凹凸不平、部分缺如。能理解简单言语,能回答简单问题,能说简单句子。不能独坐,不能独站及独走。四肢肌张力动摇,紧张时肌张力高。膝反射亢进。

辅助检查:头颅磁共振未见明显异常;视频脑电图示正常幼儿脑电图;尿有机酸测定提示酮症;血遗传代谢病检测未见明显异常。

 

初见这位患儿,内心十分震撼,不只因其运动障碍之重,更因其口唇、手指处被咬得不忍直视的伤口
儿童患者出现如此明显的自残行为,伴有发育落后和肌张力、反射异常,我迅速想到一个特殊的罕见疾病——自毁容貌综合征(Lesch-Nyhan综合征)。本病系X连锁隐性遗传病,以儿童自残行为和高尿酸血症为典型临床特征(据此二项可临床诊断),基因检测可确诊。
打给检验科,得知血清尿酸可单独检测,且上午下班前可出报告,遂与家长沟通,同意先行血清尿酸检测。检查单开出,价格6元。上午12点,终于等来了拿着检验报告的家长——血清尿酸值541.7umol/L,显著高于正常! 
 
这基本证实了我的猜想,若要确诊,须做价格相对昂贵的基因检测。与家长深入沟通,同意做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为其选择了价格相对便宜的医学全外显子二代测序检测包,并嘱其完善肾脏B超检查(结果未见异常)、预约肾脏风湿免疫科专家就诊,当地医院继续康复训练,取出基因检测报告后复诊。
虽然该患儿尚未最终确诊,但Lesch-Nyhan综合征的初步临床诊断和尚无结论的基因检测,给这一家人多年奔波求医之路划上了一个休止符。求医之路漫漫,竭心力致穷困;研医之路漫漫,须上下而求索。我深知,即使确诊,该病尚无药可医,但我坚信,随着基因治疗的研究深入,就像SMA等遗传性罕见病逐渐研发出治疗药物一样,人类最终能依靠自身的努力弥补造物主的过失!

Part2

  复诊 | 时间:2019年8月 

1个多月后,医学外显子检测结果回示,发现了该患儿X染色体HPRT1基因的致病性变异,基因确诊Lesch-Nyhan综合征。
确诊了,结果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5年多来身患“怪病”的孩子,终于弄清了病因;忧的是,这个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38万分之一,低患病率导致了该病确诊困难、相关研究少、缺乏有效治疗,这也是罕见病患者面临的共同困境。查阅资料后,发现国外虽有治疗Lesch-Nyhan综合征药物的临床试验,却均未获得理想结果,故暂无标准的治疗方案;但也不是一无所获,找到一篇应用S-腺苷甲硫氨酸治疗5例儿童患者有效减少自残行为的文献。与其他可能缓解症状的药物(多数为镇静剂)相比,S-腺苷甲硫氨酸副作用相对较小,同孩子爸爸商量后,决定尝试应用该药。
方案定好了,又碰到了现实问题:药买不到。药店里没有,找各个医院工作的同学打听,也没有。最终家长只能通过某宝的渠道购药。

 

Part3

  煎熬 | 时间:2019年12月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自2019年9月开始用药,连续吃了三个月,症状并未改善,自残行为依旧。本以为抓住了救命稻草,到头来还是原地踏步。日复一日的痛苦无疑反复煎熬着这个家庭。于是孩子爸爸和我有了这样一次对话:
   

换位思考,作为一名父亲,如果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每天遭受着无法控制的自残这样的痛苦,却没有任何方法能解救,简直比自己被人毒打还要难受,这在心理上是多么绝望的痛苦和折磨!

不知道我的劝诫是否起了作用,孩子爸爸最终选择了理智。作为旁观者,我们没有权利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指点点,而是应该扪心自问:如果换作自己,能否像这位父亲一样坚强?

 

Part4

   努力&希望  

作为一名儿童康复科医师,遇到的“怪病”患者并不少见,有的表现与“脑瘫”类似,有的是不明原因的肌无力或发育迟缓。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怪病”患儿得到确诊。然而,大多数罕见病患者,仍面临着“无医可求无药可治”的窘境。需要我们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为了让更多的同行能够对Lesch-Nyhan综合征有所了解,避免多年求医无解的悲剧再次上演,我第一时间就在朋友圈里分享了这个病例(本文Part1和Part2的部分内容),到今天为止,阅读量有500多次。多一位医生了解了这个疾病,就有可能少让一个家庭走些弯路。